●2011年張國勇攜手香港中樂團演出。
●2011年,張國勇(右一)與香港中樂團攜手演出,其間與中樂團藝術總監閻惠昌(左一)合影。
●作曲家趙季平
●作曲家王丹紅
●作曲家王寧

香港文化中心的舞台即將迎來一場跨越時空的音樂對話。睽違14年,著名指揮家張國勇將再度攜手香港中樂團,獻演王寧《慶節令》、趙季平《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及王丹紅《四季留園》三首兼具傳統底蘊與當代語境的佳作,織就一幅貫通古今、融匯中西的音樂長卷。「音樂無疆界。我們要走出國門,讓外國人了解中國,就必須要用合適的、接地氣的方式來溝通,我覺得音樂就是最好的方式。」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圖:香港中樂團提供

這場音樂會暗藏一條從節慶喧囂走向內心詩意的聽覺路徑——《慶節令》糅合民族管弦樂豐富色彩,展現地域文化多元風貌與節慶熱情;《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旋律婉轉流暢,小提琴純淨的西方音色與中樂的民族音響交織呼應;《四季留園》則以蘇州古典園林「留園」的四季景致為靈感,透過絲竹管弦細膩勾勒出春、夏、秋、冬的詩意意境。

選曲動靜相宜 兼具難度與可聽性

張國勇與香港緣分頗深,他首次指揮大型中樂民族樂團演出,即是2005年與香港中樂團的合作。他稱香港中樂團一直是自己心目中技術與藝術兼備的頂尖民族樂團,「無論是管理還是曲目安排,香港中樂團的職業化程度都讓我很佩服。」而此次呈獻的三首作品皆由張國勇精挑細選,他介紹道:「我這次選擇的曲目既有難度,又有可聽性,其中有兩首是中樂團之前沒有演過的。開場曲目是中樂團過去委約的作品——王寧《慶節令》,這部作品樂器眾多、氣勢恢宏,絕對有壓場子的劇場效果。」

他直言自己特別看重《慶節令》,不僅因為此作難度較高,對樂團和指揮都頗有挑戰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代表當代民族管弦樂的創作和演奏水平。「《慶節令》極具中國特色,栩栩如生地反映了北方民族在節慶時的熱鬧場面。同時,作曲家想像力豐富,寫作手法很新穎、很交響化,完全打破了我們以往對中樂的概念,而且樂曲結構安排得非常合理,可以說是一部非常完整的民族管弦樂作品。」

音樂無疆界 作品內涵引情感共鳴

當喜樂喧騰歸於沉靜,張國勇將與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勞黎攜手演繹趙季平《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此曲原為西洋管弦樂團而作,後經改編為民族管弦樂版本。「這首協奏曲其實是中西結合的典範,它追求的不是氣勢,而是那份甜美。」他強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通俗易懂,但富有深厚的哲理,「趙季平是一位具有深厚人文主義情懷的藝術家,從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現代人對家鄉的濃厚情感,以及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由此,張國勇建議聽眾不要在中樂和西樂之間建立屏障,而是盡可能發揮想像力把兩者融合在一起,「民族管弦樂和西洋管弦樂的小提琴協奏曲本質上是一樣的,就像一個漂亮女孩換了兩套不同的服裝,我們不能因為服裝變了就將她看成是兩個人。」他笑說。

壓軸演出《四季留園》由作曲家王丹紅譜寫,在張國勇看來,曲中四樂章動靜相宜、亦剛亦柔,聽之如身臨蘇園,移步換景,亦可聯想至人生四季的情感變化,情景交融,引人無限遐思。「我之前演完之後覺得效果特別好,所以想把這部作品推薦給香港聽眾。」他讚王丹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全能型作曲家,亦提到她的很多作品如《燈塔》《太陽頌》都曾於香港演出,「與她之前氣勢恢宏的作品相比,《四季留園》更注重情景的描寫,也更能引發內心的感動和共鳴。我一直認為,一位作曲家不能只是一個匠人,還要會構建樂曲背後的故事,在這點上王丹紅是非常出色的。」

演出在即,張國勇期待音樂會將呈現超乎預期的完美效果,也願自己與香港的音樂故事將會無限續寫下去,「每次我與香港的樂團不僅是在共同演繹音樂,對我來說更是在享受一份很好的職業氛圍,期待以後有更多的合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