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兵 紀錄片導演、歷史學博士
中國最早的連環畫,出現在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裏有一個編號275的洞窟,被稱為莫高窟最早的洞窟之一,開鑿於西元4世紀的北涼時期。北涼是匈奴民族後代,在中國河西走廊建立的一個政權,北涼的統治者們信仰佛教。
正是在那個時代,敦煌開始了營造莫高窟。
那時的藝術風格,受到了來自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遙遠的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區的影響,筆墨線條具有一種原始生命力的張揚;也使用了古印度凹凸暈染技法,使壁畫上的人物活潑生動。與幾百年後的唐代壁畫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游牧民族特徵風格。
而在275窟的牆壁上,留存着敦煌藝術最早的連環畫,或許也是中國藝術史上最早的連環畫。
275窟的壁畫中,畫着佛陀釋迦牟尼出家前還是王子的故事,在出遊中遇到了老人、病人和死去的人,還有出家修道的人。
四個故事被繪製在牆面上,引發觀看者的思考與共鳴,展現出佛陀在出家修行前,面對生老病死的反思,以及在靈魂拷問之下他做出的選擇。
而另外一面牆壁上,則畫出他前世輪迴中的人物故事。這五個故事,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有些殘忍和痛苦,它們分別是《毗楞竭梨王身釘千釘本生》《虔闍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燈本生》《屍毗王割肉貿鴿本生》《月光王施頭本生》《快目王施眼本生》。
五位不同名字、不同地方、不同時代的國王,說的都是釋迦牟尼一個人的故事。他在不同的時代中輪迴修行,遭遇了身體上被釘釘子、點燃身體為燈,還有被挖去眼睛,甚至割掉了頭顱,這些經歷都在講訴佛教修行中「布施、忍辱、精進、禪定」的境界和方法。
我曾一次一次進入這個洞窟空間,一次次去感悟它的藝術與內涵。最後發現,它在用繪畫、雕塑、洞窟的立體結構,表達着佛教最初修行中宣導的「出離心」和「無常」的觀念。
而要追求最終的覺悟,正是要經歷這些繪畫和雕塑中共同表達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方法與路徑。
牆面上的壁畫講述了布施、持戒、忍辱,而中間供奉的交腳彌勒菩薩,則是般若智慧的象徵。
四周牆壁上的思維菩薩像們,都在敘述着佛教修行中禪定與精進的過程和境界。一個個立體的畫面,表達出了人類內心學習的理想世界。
這就是敦煌莫高窟千年前的藝術場景設計,流傳千年成為今日人類共同的經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