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買地20多年,蝸牛般的開發速度,分多次銷售,獲取翻幾十倍的利潤……在土地閒置滿兩年即可收回的政策下,香港有地產開發商竟以「修改規劃方案」等各種操作規避監管,待樓價升至極高位才開售收割巨利。
內地守法的開發商及普羅購房者對這種「囤地─慢開發─高溢價」的經營模式非常不滿,認為這些「囤地生財」、規避監管的行徑,赤裸裸收割房產泡沫的紅利,讓老百姓承擔極高昂的樓價,消費者呼籲政府依法嚴肅查處。
近日,位於北京朝陽區東四環的「御翠園」項目推售新一批房源,受到市場關注。備受關注的原因,一是該項目最高打七折拋售,更重要的是,該項目已經陸陸續續賣了20多年,不少購房者慨嘆:「這個樓盤還沒賣完嗎?」
1750元地價與10萬元樓價
大公報記者獲悉,此次御翠園推出房源包括建築面積約140平方米三房、建築面積約185平方米三房和聯排別墅,均價約9.8萬至10萬元(人民幣,下同)/平方米,但如果付款條件好、交首付時間短,部分房源可以享受到很大折扣,可低至7萬元/平方米,一些高層單位的總價最低980萬元起,這個總價較去年類似戶型的推盤價下降近百萬元。
多位經紀告訴大公報記者,開發商當年低價入市,樓盤多年後才開售,利潤十分可觀。2001年,開發商以7億元拿下這個總面積約40萬平方米的北京朝陽姚家園地塊,樓面價約1750元/平方米。開發商採取一貫的慢開發策略:拿地4年後即2005年6月,姚家園地塊才動工建設,當年11月一期逸翠園開盤,均價約0.9萬元/平方米,相比樓面地價已溢價不少;2011年,二期御翠尚府均價漲至2.9萬元/平方米;2019年姚家園地塊正式定名「御翠園」,但一直未開售;2023年,御翠園備案價約9.07萬至9.97萬元/平方米……20多年間,御翠園的備案價較樓面地價上漲超過50倍。
多位購房者表示,儘管這樓盤現在最高打七折,但在相近價格下,周邊保利、金茂等房企的第四代住宅產品設計更新潮前沿、實用面積比率更高,御翠園無論是戶型還是園林都顯得老派保守,何況已開發20多年,不想當開發商收割暴利的「韭菜」:「土地紅利被地產商收割,房價泡沫的代價卻要我們承擔,不厚道!」
2006年買地 2019年始開售
另一例子是上海普陀真如城市副中心,是繼徐家匯、花木、江灣五角場之後,上海第四個城市副中心。2006年12月,真如城市副中心推出A3-A6地塊。地塊標書對競買人資格設置了門檻,即「獨立競買人或聯合競買人中至少一家必須是世界500強企業或其控股子公司,且該企業必須佔聯合競買投資比例50%及以上」。最終,還是這家香港開發商以22億元底價把該地塊收入囊中,折合成交樓面價每平方米3055元(人民幣,下同)。該地塊地上和地下總建築面積約114萬平方米,綜合了甲級寫字樓、公寓式辦公樓、酒店、商業及住宅等。但競買方在競得地塊後並未動工,直至2009年4月才舉行開工典禮。
公開報道顯示,A4地塊2019年6月開盤,推出住宅產品「領寓」,共1108套房取證均價每平方米90402元。2020年4月,A6地塊的348套房開售,均價為每平方米90724元。有媒體報道,去年3月這個被開發商命名為「高尚領域」的項目傳出「73套住宅房源謀求重新取證」的消息,這些房源均價每平方米9.8萬元。
據了解,香港某頭部房企作為最早進入內地的港資房企代表,在過去20多年間,憑藉「低買高賣」「長周期開發」等策略,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攫取巨額土地紅利。在成都,該房企通過分期開發、拖延施工等手段長期囤地,在政策監管的縫隙中,以「修改規劃方案」為由,規避土地閒置滿兩年即可收回的政策。相關樓盤項目2020年轉手時,土地溢價率達267%。不僅如此,項目還存在諸多違規操作,如配套學校建設用地被悄悄改成商業用地等。
國家明令打擊囤地行為,但該房企項目開發周期動輒十年以上,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屢屢遊走於法規邊緣,甚至通過「技術性操作」逃避處罰。在2010年之前,地方政府為吸引港資,往往在土地合同中放寬開發期限。例如,2005年,有房企在廣東增城拿地203萬平方米,直至2014年才首次開盤,其間未受到實質處罰。
逃避土地閒置兩年收回政策
根據內地《閒置土地處置辦法》,閒置滿兩年可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但該房企通過「分期開發」、「少量動工」等方式,將單一地塊拆分為多期,以「部分開發」規避整體收回風險。例如,重慶某項目2007年拿地,宣稱總投資120億元,直至2020年僅完成部分建設,地塊價值卻從24.5億元飆升至200億元。
除上述問題以外,該房企還涉嫌不實宣傳的問題。例如其在嘉定的項目,在宣傳中誇大配套設施、規劃等誤導消費者,損害了購房者的權益。有業主因此起訴到法院,法院判決認為被告虛假宣傳構成違約,應賠償原告的相關損失。廣大消費者強烈呼籲政府調查這種不擇手段、唯利是圖的奸商行為,維護消費者權益。
(來源:大公報)
相關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