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洪澤楷)消委會今年1月至4月以神秘顧客形式,從社交媒體平台成功與13個網上出售寵物的賣家取得聯絡,當中5名賣家聲稱狗隻來自內地繁殖場或犬舍;另有5名賣家自稱本地「私人繁殖」而非本地持牌繁殖者;3名賣家聲稱持有本地認可狗隻繁殖牌照。不過在他們當中,僅一名賣家聲稱會在交收狗隻時提供俗稱「黃紙」的《狗隻繁育者聲明書》副本,另外兩名賣家表示,未能提供或尚未申領「黃紙」,理由包括做漏文件、狗隻年齡太小、漁護署未到繁殖場作巡查、未能等及當局辦理所需文件等。其餘賣家均未能提供出售狗隻的合法來源證明或相關文件。
供出售狗隻必須植入晶片
根據香港特區相關牌照或許可證規定,所有供出售的狗隻必須已植入晶片,並經註冊獸醫接受至少兩次防疫注射或出售狗隻時疫苗仍然有效。然而,只有3名聲稱「本地持牌繁殖」賣家表示,所出售的狗隻已植入或將會植入晶片,其餘未有替狗隻植入晶片的賣家,部分聲稱在內地繁育的狗隻一旦植入晶片將無法運送到港,或訛稱本地私人繁殖的狗隻通常不會植入晶片。另外,並非所有賣家均有替狗隻注射疫苗及持有針卡,並有賣家聲稱狗隻從內地來港前已接種3針但仍可在港「補針」。
消委會署任總幹事何應富說:「在今次調查和報告中或多或少涉及這些情況,因為有些商家所謂提供『針卡紀錄』有機會造假,有些聲稱有『黃紙』,但亦都無法辨別真偽。這些是否造假情況需要有待調查,這些情況均有機會涉及詐騙。」消委會提醒消費者,優先考慮領養代替購買,如決定網上購買要光顧信譽良好商家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