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飛 立法會議員 教聯會副會長

社會普遍關注學生的情緒問題,教師的壓力則經常被外界低估,或將教師壓力籠統概括為行政事務過多,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從來教師都是面對人的工作,需要經常處理未成年人的不成熟行為和表現,加上學生人數多,動輒要與逾百人相處,可以說是一份相當磨心的工作,且難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工作滿足感和成就感。

清代《聊齋誌異》的作者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曾於私塾執教,發覺教師生涯十分辛苦,故有一句順口溜:「家有半斗糧,不當孩子王」。「孩子王」,就是小學老師,充分反映出教書育人之不易。清朝尚且如此,更何況今時今日的社會遠比當年複雜,教師需要處理青少年學生的相關問題,難度亦越來越高。隨着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斷提升,教師絕對不是外界所形容的「薪高糧準假期多」。

事實上,香港教師負擔重,每周課節多達28至30節,較多數地區或國家高出一倍。教師完成一節課後,往往未及飲上一杯水,便要趕下一節課;放學後改簿備課至三更半夜,更是教書日常,還未計各種行政事務、訓輔工作、課外活動等等,既勞心也勞力。

教聯會多年來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持續進行追蹤調查,跟進情況。調查顯示,教師的壓力來源多樣複雜,包括學校行政工作(84.8%)、教學(59.9%)、新增的政策要求(59.7%)、學生學習差異擴大(56.9%)及學生的情緒問題(51.6%)。超過八成教師每周工作在51小時或以上,其中高工時教師(每周工作61小時或以上)的比例,較2021年及2022年明顯增長。若以0至10分自評工作的快樂程度,教師的快樂感平均值只有4.33分,較2021年的5.13及2022年的4.71分,明顯下跌,且為十年新低,情況令人憂慮。

香港城市大學正向教育研究室在2024年發表針對本地中小學生、教師及家長心理健康的調查。在教師心理健康方面,調查發現超過兩成的小學教師(24.1%)和中學教師(21%)的負向情緒評估分數為中等或以上。在過去三年,小學教師負面情緒上升,在工作滿意度及學校管理滿意度均有顯著下降趨勢,當中超過一成半的小學教師(16.1%)表示在疫情下面對中度或以上的壓力水平。負責調查的郭黎玉晶教授指出,家長的心理健康與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互為影響的。

要提升教師的心理健康,除了加強自我抗逆能力之外,更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希望特區政府和教育界共同努力,透過制度改革,例如在財政可行的年度,進一步改善班師比例,並通過科技發展,加強人工智能輔助教學,運用AI協助批改作業和備課,以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切實改善教師的身心健康,提升整體教育質素,為未來的人才培養奠定更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