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最近,「窮遊」一詞突然成為網上「熱話」。起因是,曾因社會騷亂而對香港卻步的內地青年重拾「自由行」熱情,在「黃金周」遊港,人數創新高。時值港人北上消費,政府大開方便之門,希望有助填補空白,提振低迷的本地零售業和餐飲業。

然而,今日內地客不再像十年前般大肆消費,逼爆名牌店,狂掃奢侈品,而是傾向於「尋幽探勝」,到離島吹風、到郊野踏青,商場照逛,但只看不買,部分甚至即日來回, 連入住平價旅舍的錢都省了,或者在沙灘搭帳篷,乃至乾脆到通宵營業的麥當勞過夜……據說,這是內地年輕人近年流行的「特種兵式旅遊」——在最短的時間裏,花最少的錢,去最多的目的地,打卡最多的美食……這本來是個人選擇的旅遊方式,但與港人期望有落差:旺丁不旺財!於是,網上有人借機作文章,指「窮遊客」對香港經濟貢獻不大,甚至說什麼「小粉紅」要踩窮香港云云。行政長官不得不親自表態:香港歡迎和包容各類旅客……

其實,今日內地「特種兵」就是30年前港、台青年中的「背包客」,三兩結伴或一人獨行,「用最少的錢遊最多的地方」。年輕人初踏社會,收入和積蓄不多,卻好奇心最強,希望到外面開眼界,懂得省吃儉用,體驗貧窮生活,這本來是好事,應該得到鼓勵。

我年輕時沒膽量當背包客,卻也曾經一個人窮遊巴黎三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首次跟團走馬觀花式遊歐洲多國後,在最後一站巴黎獨自留下,細品這座聞名已久的藝術之都。

本來有位嫁給老外的女友住在巴黎,家中有客房,但她是主婦,一人帶着兩個幼孩。我不想打擾人家,只是去看望她時住了一晚,就自己租住不到200法郎一晚的酒店。為了省錢,加上不懂講法文,主要依靠地鐵和火車,看地圖遊花都。一日三餐,早和晚幾乎都在麥當勞,中午在外也多是吃麵包,自備瓶裝水。

在去凡爾賽宮的火車上,座位旁是一位從中東到巴黎看望小孫子的中年男士,互相好奇,聊得投機。入場後,我們各自遊覽,這個皇室宮殿及其花園佔地面積800公頃,極具可觀性。太陽落山時,我們又在入口處碰上。就這點緣分,他就請我吃了一餐豐富的晚餐。

吃完之後就分手了,彼此沒有留下聯絡電話甚至姓名,味道也不記得了。但一位「窮遊」女生途上遇到一位慷慨的「富長輩」,那一餐我感覺很香很幸福。青春就是資本,有膽量和精力「窮遊」。旅遊是互動和交流,除了參觀和購物外,更包括在途中見識不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