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千尋)智能手錶及智能手環是不少追求健康一族的日常必備工具,但其健康數據是否可靠?消費者委員會今日(15日)發布最新一期《選擇》月刊,其中智能手錶手環測試結果發現有3款樣本可能將輕微的手部動作推算為步數,引致步數數據的偏差高達59%至74%。另有2款樣本於大部分活動情況下量度心率的偏差均逾11%,於踩單車時量得偏差更逾21%。消委會呼籲生產商改善產品設計及質素,並提醒消費者,智能手錶或手環得出的健康及運動數據只適宜作參考之用,不能作醫學用途。
今次測試數據由國際消費者研究及試驗組織(ICRT)統籌,消委會選取了其中44款在本港有售的樣本測試結果發表。測試發現大部分樣本估算步行及跑步步數的偏差不超過7%,當中25款智能手錶樣本更不超過3%,特別是於跑步時的偏差更低。然而,「博能Polar」的3款智能手錶樣本的偏差高達59%至74%,疑將輕微的手部動作都推算為步數。
樣本在量度心率功能方面表現參差。半數智能手錶樣本於不同的活動量得的心率數據偏差均不多於7.5%,而「Withings」的2款智能手錶樣本於大部分活動情况下,量度心率的偏差均逾11%,於踩單車時量得的偏差更逾21%。
樣本在量度血氧量功能方面亦表現懸殊,41款具有該功能的樣本中有9款量得數據偏差均不多於1.12%,惟「小米Xiaomi」Watch 2 Pro及「華為Huawei」Watch Buds偏差較高,分別達2.56%及3.01%。
消委會表示,希望商戶參考今次測試數據,進一步完善產品,提升準確度,令各項數據更具參考價值。目前國際標准未明確偏差超過多少即產品不符合要求,但最重要的是消費者需理解,智能手錶及手環僅能作為運動或健康參考,切勿將其作為醫學指標。

消委會亦提醒消費者,部分產品聲稱可測血糖,但準確度極低,可能導致糖尿病患者接受不當治療,增加健康風險。美國及歐盟近年已就相關產品發出回收警報。消委會呼籲消費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需監測血糖時切勿依賴此類設備,應采用專業醫療手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