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中美關稅戰暫緩,根據路透社昨日引述白宮一項行政命令和行業專家透露的消息,美國將把來自中國的小額包裹關稅,按不同速遞公司分開處理,最低可下調至30%。香港物流業界昨日歡迎新安排,預料很多廠商和出口商會於暫緩措施的90天內盡快出貨,由於空運費用高海運至少四至五成,料企業首選海運,未來海運艙位將繼續緊張。香港郵政昨日仍未恢復接收寄往美國的載貨郵包,重申不會代收美國實施的關稅。
中美雙方周一發表《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互相下調對進口貨品加徵的關稅。其中,美國宣布對中國的關稅大幅削減至30%;中國對美國關稅減至10%,並於昨日中午12時01分起實施。不過,當日的聯合聲明中並未提及小額包裹關稅,路透社昨日報道說,根據白宮周一晚的一項行政命令,從周三開始,美國對華小額包裹關稅從120%降至54%,維持每件小額郵遞品100美元的從量關稅,但取消原定6月1日提高到200美元的計劃。

空運費用高海運至少四至五成
路透社的報道還說,聯合包裹(UPS)、聯邦快遞(FedEx)和敦豪快遞(DHL Express)等商業快遞公司處理的包裹則有不同的規定。兩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行業專家告訴路透社,這些來自中國的包裹稅率現在默認從之前的145%降低至30%。
香港貨運物流業協會主席劉浩然昨日在電台節目中指,早前關稅和小型包裹的稅項令很多貨源包括電商平台在本月1日之前已經暫停,廠商亦積存一些庫存。在暫緩關稅期間,船運及空運需求會增加,因成本關係相信大量商戶會選擇船運,如果轉用空運,費用高至少四至五成,相信只有很趕急的貨物才會轉用空運。對於美國降低對中國小額包裹關稅至54%,他認為,稅項仍然偏高,相信要兩國政府再有優惠措施,才可以回到以往正常的物流往來。
中小企分散投資 開拓中東市場
在同一場合的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會長郭志華表示,業界會爭取把握這90天時間出貨,船期方面相信這一兩個月會比較緊張。他相信,這段期間的出口可能比過往大量增加,所以要向航商預訂艙位,亦期望特區政府能夠提供協助,作特事特辦的安排。他認為,小額包裹關稅即使降至54%,也非能夠負擔的水平,今年2月及3月曾與商經局溝通,相信業界將會盡量分散投資,並開始接觸沙特及阿聯酋等中東市場。
對於美國降低對內地和本港的小額包裹關稅至54%,香港郵政表示,現時仍暫停接收寄往美國的載貨郵包;對於美國政府本月12日頒布有關關稅的行政命令,正與美國郵政機關釐清有關事宜,重申不會代收美國實施的關稅。
特區政府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昨日(14日)在該局社交平台賬號表示,國際貿易環境雖充滿不確定性,但香港作為全球航運與物流中心,必須以堅定意志和靈活策略應對挑戰。她指出,會循開拓新興市場;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港口協作;吸引更多貨物經香港中轉;深化與國際港口和船舶合作,推動物流航運數字化、綠色化和智能化,以及拓展網絡為香港物流業尋找新增長點等5方面持續推進香港航空、航運及物流的發展。
內企:搶艙位需「靠運氣」「靠人情」
(記者 李昌鴻 深圳報道)在中美近日達成關稅新協議後,除了相互大降關稅外,其中24%關稅在90天內磋商解決。為爭取更快的出貨機會,許多出口企業拚命爭搶空運和海運艙位,其中海運出現爆倉,空運也日益繁忙。內地一企業高管向香港文匯報記者透露,公司通過多個OEM工廠生產行李箱出口美國,有的出高價好不容易搶到了100個貨櫃艙位,有的即使出高價仍然搶不到艙位。有物流業人士預計,下周到美國的空運將會爆倉,價格也會水漲船高。
江蘇洛克蘭經貿發展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李煒昨日再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表示,公司的行李箱產品之前因關稅戰,出口業務全部停頓下來,中美在日前達成協議後,公司馬上大力出貨,都由OEM企業分別搶艙位,價格由公司決定,現在市場行情,不出更高一點的價格是搶不到艙位的,其中一個代工企業搶了100個貨櫃出貨,但是另外幾個卻都是因為爆倉,即使高價也搶不到艙位。
有企業一周發逾千貨櫃
長期從事海運業務的深圳市中進國際貨代總經理唐毅表示:「我們基本艙位是能保障的,但如果是一些新增的業務是在計劃外的,那就要靠運氣了,也要靠一些人情了。現在公司一周發往美國的貨櫃數量是一兩百個,有的大公司發上千個甚至更多。」
香港物流商會常務副主席黃鵬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現時香港空運到美國邁阿密的貨物每公斤逾50元人民幣運價,這個價格還是比中美關稅戰之前有所上漲,但價格還不算最高,未來一周就可能要漲到每公斤60元人民幣。因為中美剛剛才達成協議,也就是近一兩天的事,所以出貨量還沒馬上大量爆發出來。但現在已有客戶不斷地下單走貨。
他稱:「我們通常每個項目的空運量在3至5噸,每一周會出貨兩次,4月因為關稅戰就沒有出貨,現在已經5月中了,許多客戶要把之前的出口業務補回來,現下單量已達到10至15噸,一下需求增加了好幾倍,出貨量大增和艙位不足情況下,自然導致價格暴漲。」
另外,據傳已有船東宣布美國海運貨櫃價格要上漲1,500美元,連帶航空物流的價格也將隨之上漲,黃鵬估計空運費用仍然處於上升期。
內地加力撐經濟 首4月新增信貸逾10萬億
(記者 李暢 北京報道)中國人民銀行昨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4月社會融資規模新增1.1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多增1.22萬億元,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大。4月末,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65.7萬億元,同比增長7.2%;今年前四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0.06萬億元。當月廣義貨幣(M2)餘額同比增長8%,狹義貨幣(M1)餘額同比增長1.5%。
4月末人民幣貸款增速仍明顯高於名義經濟增速。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5,184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2,416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7,601億元;當月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9.27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03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5.83萬億元,票據融資增加2,899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768億元。
發行特別國債拉動社融增速
社融方面,首四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6.3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3.61萬億元。4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424.0萬億元,同比增長8.7%。
4月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較快,人行下屬《金融時報》引述專家分析稱,政府債券發行加快是最主要的拉動因素。近期財政部還啟動了支持「兩新」「兩重」的1.3萬億元特別國債,預計後續特別國債的發行進度仍會保持較快速度,促進拉動需求,提振社會信心,對社融形成有力支撐。
對於下一步金融總量數據,市場普遍認為「有望保持平穩」,5月金融三部門聯合推出的一攬子金融政策措施,有效提振了市場信心,對實體經濟有效需求恢復起到積極作用。
偉易達:加價轉嫁部分關稅成本
(記者 蔡競文)本港電子產品生產及銷售商偉易達(0303)昨公布截至今年3月底止全年業績,期內收入按年增1.5%至21.77億美元,股東應佔溢利則跌5.9%,至約1.57億美元,溢利下跌主因經營費用總額上升。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黃子欣昨日表示,集團將繼續在全球分散生產基地,同時透過加價轉嫁部分關稅成本,以減輕美國加徵關稅的影響。

黃子欣表示,自2018年起,美國對中國製造的商品徵收一系列關稅,偉易達已開始分散生產基地以應對,先於同年在馬來西亞麻坡(Muar)建立第一個位於中國內地以外的設施。此後集團繼續擴展生產基地,於 2020 年和 2021 年分別在馬來西亞檳城(Penang)和墨西哥特卡特(Tecate)收購額外設施。集團於2024年收購Gigaset後,旗下製造設施更擴展至德國博霍爾特(Bocholt)。
輸美產品明年全在海外製造
他說,美國今年將關稅擴大至覆蓋幾乎所有國家的進口商品,並針對中國商品徵收額外關稅,面對這些不明朗因素,集團在2018年由承包生產服務開始遷移生產,電訊產品隨後在2020年遷移。集團現正將電子學習產品的生產遷離中國內地,目標是在2026年內完成。為了減輕美國關稅的影響,他指出,偉易達正加快將輸往美國的產品之生產轉移到馬來西亞、墨西哥和德國。在美國,集團亦正與零售商協商制定度身訂造的價格策略,將透過提高價格轉嫁部分關稅成本。集團亦正專注在新興市場擴大銷售額。
客戶下單趨保守明年收入料跌
黃子欣表示,集團正受到變化不定的美國關稅形勢及負面的經濟前景影響,客戶下單時更為審慎,而美國消費者亦因應零售價格上升而更專注購買必需品,因此現在預計於2026財政年度的集團收入將會下跌。鑑於全球經濟和政治發展高度不明朗,客戶下訂單時變得加倍保守,集團正積極協助受影響客戶將生產轉移到旗下馬來西亞和墨西哥的設施。
黃子欣續指,隨着美國關稅為全球製造業帶來的挑戰加劇,集團的垂直整合和分布全球的生產基地使集團能夠在變化不定的關稅形勢中保持韌性。毛利率預料將大致持平。由於全球需求疲弱,材料成本可能大致相若。然而,勞工成本和生產支出預計將會上升,因集團生產設施的工資最近有所上漲。物流成本預計亦將增加。這些成本升幅,以及關稅成本的上升,他相信可通過更高的價格、更有利的產品組合和走強的歐洲貨幣來抵消。
相關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