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底,作為一體化算力網絡八大國家樞紐節點之一,貴州全省算力規模約佔全國23%。作為數字經濟高地,大灣區對算力需求不斷提升,且面臨能源成本高、土地資源緊張等瓶頸問題。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二級教授、廣東省「十五五」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廣州數字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張振剛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在算力資源共享及服務兩地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大灣區與貴州有必要展開協同,建立合作機制。

貴州可接灣企AI訓練任務

張振剛表示,大灣區與貴州的合作潛力存在多方面,比如,通過「貴州算力+灣區產業」垂直融合,貴州能夠為大灣區產業應用提供低成本算力支撐,而大灣區能夠為貴州提供智能製造、智慧城市解決方案,賦能貴州傳統產業升級。在建立「技術研發+場景落地」生態閉環方面,貴州智算中心可承接大灣區AI企業(比如華為、騰訊)的訓練任務,而大灣區可為貴州提供算法優化與商業化場地經驗。另外,在要素聯動方面,貴州綠電資源可與大灣區碳交易市場對接,實現數據要素交易暢通。

探索跨區域算力交易機制

為實現以上目標,張振剛表示,兩地可在三方面進行協同。首先,在共同促進算力供需協同互補方面,依託「東數西算」工程,將大灣區的高需求與貴州的富餘算力資源對接,比如,華為雲已在貴安新區建設全球最大雲數據中心,服務大灣區企業。其次,要共建算力產業協同機制,比如,貴陽大數據交易所聯合深圳數據交易所,探索跨區域算力交易機制。第三,要實現共享協同的創新生態。貴州可依託數據中心集群吸引大灣區AI企業落地,而大灣區則提供技術、資本和高端人才支持貴州算力基礎設施升級。

「要形成這些協同機制,需要多方面突破創新,包括網絡時延與寬帶瓶頸、電價與運維成本差異、算力標準體系等,都要建立相關標準,形成機制。」張振剛說。

張振剛最後表示,在兩地政府層面,未來有多方面工作可推動,例如聯合申報國家算力協同試點,推動粵黔共建「國家算力協同創新示範區」,爭取國家在能耗指標、電價補貼等政策上給予支持。此外,粵黔兩地政府可設立聯合產業引導基金,支持算力基礎設施共建、關鍵技術研發及人才聯合培養,推動兩地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