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計算星座021任務」的12顆衛星昨日由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標誌着實現全球首個太空計算星座零的突破,而星座的建設將構建未來算力網絡,實現特定場景由「天感地算」向「天感天算」轉變,以更好地滿足日益增長的太空邊緣計算與地面人工智能特殊場景的市場需求。此具里程碑式意義的成就,彰顯中國在航天科技與人工智能的自主創新能力,為全球太空數字化發展樹立新標杆,彰顯中國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引領全球技術變革,為構建開放共享的太空計算系統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這次任務是由之江實驗室主導構建的「三體計算星座」的首次發射,也是國星宇航「星算」計劃的首次發射,顯示我國整軌互聯太空計算星座「三體計算星座」正式進入組網階段,並突破人工智能領域邊界從地面邁向太空,組網後將形成全球最強的太空計算能力。這將助力我國在全球率先完成太空計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在太空的應用,為未來的前沿技術與產業發展搶得第一落點。

現時的衛星數據處理需先將數據傳回地面,再由地面數據處理中心對其進行解析,惟這種「天感地算」模式受限於地面站資源、帶寬及時效等制約,僅不足10%的有效衛星數據能夠傳回地面。而太空計算星座設施將通過在軌實時處理數據,在天上用人工智能技術把數據處理完再下傳,這能夠有效解決傳統衛星數據處理效率瓶頸問題,不僅可以擺脫地面限制的束縛,提升數據在地面的應用性與及時性,更為中國在爭奪太空話語權、維護中國太空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贏得先機。

除了太空計算與太空互聯能力,衛星還搭載了80億參數的天基模型,將執行天文科學觀測等在軌任務;首發星座衛星配置了對地遙感載荷,能夠有效降低數據傳輸成本和時間延遲,提升數據處理效率;同時通過衛星靈境引擎,可以為應急安全、低空經濟、遊戲文旅等行業提供衛星三維數字孿生數據和應用服務。這些突破性技術的應用,凸顯我國在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等尖端科技領域不再被「卡脖子」,掌握越來越領先世界的核心技術。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近日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採訪時表示,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起到完全相反的效果,不僅未能限制中國科技發展,反而讓中國在芯片製造等領域實現了全速發展,取得重大進展。

太空計算衛星星座的成功發射,是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實踐,也是對全球科技霸權的有力回應。香港應發揮雄厚的國際化科研與人才優勢,善用多元化的資本支持和高度開放的監管環境,並借助內地龐大的市場和數據資源支持,積極發展專業的AI應用技術,為國家推動「人工智能+」貢獻香港力量,提升香港傳統產業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