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在北京舉行的中拉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現場,出現了台灣「邦交國」海地和聖盧西亞的國旗。海地外交部長巴蒂斯特、聖盧西亞則由外交官蘭西科特出席。外交部發言人林劍當天在記者會上應詢時表示,中方一貫歡迎並支持拉共體成員國參加論壇框架內活動。專家表示,上述兩國參會表明其與中國進行交流合作的意願,且這種合作存在進一步深化、發展的可能,未來或將適時與中國大陸建交,台灣「邦交國」或面臨一減再減局面。

近年來,拉美地區與中國大陸關係愈發緊密。在投資領域,中國對拉投資拓展到清潔能源、綠色產業、高端製造、數字經濟和可持續農業等新興領域,投資結構呈現多元化趨勢。巴拿馬、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等國相繼與中國建立或恢復外交關係。

中國影響力日益增強

此次海地和聖盧西亞參會,引發西方媒體和台灣輿論關注。他們一方面擔憂台灣「友邦」數量進一步減少,另一方面認為美國「以台制華」圖謀或失戰略錨點。實際上,海地和聖盧西亞作為拉共體成員,本身具備參會資格。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受訪時指出,兩國參會表明其與中國大陸進行交流合作的意願,且這種合作存在進一步深化、發展的可能,未來或可能適時與中國大陸建交。台灣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下滑,而中國大陸隨着經濟持續發展,在政治、國際和軍事等方面的影響力日益增強。

另外,特朗普正將「門羅主義2.0」推向全球,也導致了拉美國家集體「向東看」。張文生認為,儘管拉美常被視為「美國的後院」,但面對美國的霸權行徑,拉美國家並非完全言聽計從。在當前國際環境下,與中國大陸交流、合作,對拉美國家而言更具吸引力。

今次論壇發布的《北京宣言》表示將支持海地局勢穩定,「協助海地重建有利於政治、經濟和社會形勢正常化的人類安全環境」,支持拉美國家在聯合國安理會改革中爭取更大話語權等內容,無疑比台灣的「金元外交」更有實質性幫助。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有實力在幫助更多包括拉美在內的國家提升其經濟、政治地位的同時,實現中國的國家統一和維護領土完整。」張文生說。

●香港文匯報記者 蔣煌基 福建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