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STEM教育研究生項目負責人
近年來,全球科技迅猛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都會並致力於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須吸引及培育具備STEM(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素養的新一代,以應對科技驅動的未來,保持競爭優勢。為了助力本地人才發展,香港STEM教育應具備明確的表現期望框架,使各校發展方向一致,並確保學生具備統一且充足的能力。
筆者與研究團隊透過特首政策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的支持,進行項目研究,期望建立一套切合香港中小學情境的STEM教育表現期望框架,為政策制定者、學校及教師提供實務指引,促進STEM教育持續發展。
整合跨學科知識投入實踐
團隊邀請32位中小學教師、校長、大學學者和教育機構代表等接受訪問。經過深入討論與分析,最終確立了七個核心學習維度,分別為知識整合與實際應用、溝通與表達、設計與解難能力、成長型思維模式與毅力、面向未來的科創與信息素養、文化與社會能力及善用本地資源。每個維度再具體細分為不同的學習表現與教學考量,並以三個發展階段(起始探索、拓展聯結、深化探究)呈現,能讓教師清楚掌握學生能力的發展軌跡,並以此設計合適的教學活動與評估方法。
本研究同時收集了香港不同學校與教育機構的成功經驗,展示STEM教育如何於真實情境中有效實踐。例如,港島區一所表現卓越的津貼女校透過製作「投影機」,讓學生將數學中圓形概念、科學中的視覺暫留現象,以及藝術設計結合起來,充分體現跨學科知識整合與真實應用的能力。另一所九龍區中學的學生則透過設計石墨電子鍵盤,學習工程原理與設計思維,培養創新解難能力。此外,新界區一所中學則將STEM結合社會服務,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為弱勢群體設計實用產品,培養學生的同理心與社會責任感。
研究結果顯示,建立教師專業發展的網上平台將有助促進教師之間及與專家之間的交流分享。透過網上平台,教師可分享教學經驗、教材設計及學生作品,同時向專業人士諮詢最新的STEM知識和趨勢,提升教學專業能力。
除了推動以校本、社區及全球視野為基礎的STEM課程設計,將本地文化元素、社會議題與全球趨勢融入學習內容,亦應該鼓勵學生以人為本進行科技創新,激勵同理心與社會責任感。透過設計思維及社會創新專題研習,引導學生發展有社會價值的創造力,避免技術至上主義。
政策扶持提升培育質素
政府早於2020年推出「創科實習計劃」,資助修讀全日制STEM相關課程的本科及研究生進行短期實習,以體驗與創科相關的工作。截至2024年9月底,該計劃累計為約15,500個實習崗位提供資助。學生透過實習,與專業人士交流,可及早了解實際工作情境,啟發創業精神及實踐能力。2024年施政報告又提出過多項相關措施,包括更新科學科的課程、推動人工智能輔助教學讓教師參與專業培訓和進行課堂實踐,並推出有關學習人工智能和運算思維相關知識技能的網上學習平台等。筆者進行的研究結果,與政府「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的重點工作方向一致,包括提升學生數字素養與技能、加強數字教育相關的教師專業培訓、優化數字教育基建的配套,以及加強與本地、內地或海外創科機構、專上院校及相關界別聯繫,增強協同效應,推動數字教育高質量發展。筆者的研究結果可為政府發展STEM教育提供參考。
總括而言,STEM教育不僅是學科知識,更是一種面對未來的能力與態度的培養。學生學習STEM,不僅能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科技環境,亦能主動發現和解決身邊的問題,提升生活質素。面向未來,政府要確保STEM教育穩健發展,尤其要確保學校師資培訓充足、資源分配平均,每位學生皆能公平獲得優質的STEM教育資源,避免貧富差距造成教育不平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