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畫作《夢遊天姥吟留別》 網上圖片

當李白被傳召進京時,他意得志滿地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即是表示說:「我不是一個甘於平庸的普通人。」也可以理解為我不是一個隱士的意思。

高興不知愁來到

他這時興高采烈地赴京,大有意氣風發,不可一世之勢。連杜甫也說他「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飲中八仙歌》) ,他成了天子近臣,封翰林待詔,本以為與自己的理想只差咫尺,沒想到他只被唐玄宗當作俳優。皇帝整天與貴妃飲酒作樂時,只召他寫詩以娛情助興,或歌功頌德。都說李白恃才傲物,與朝中人士格格不入,想來應是真的了。

或許李白真的是受小人排擠,但唐玄宗已經從當年那個勵精圖治的明君變成一個耽於逸樂的太平皇帝。天寶三年(744年),李白被放逐出京,一朝「賜金還鄉」,他又一次失望地離開長安。這次的打擊比上次更大,更令他失望到痛徹心扉,無所適從。翌年他由魯入吳,一場夢境給了他答案,他就把夢中所見記錄下來: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岩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遊天姥吟留別》節錄)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遊仙詩。夢的起緣,是人們對海上仙山的談論:蓬萊、瀛洲,都是道教文化中的仙山,位於東海,但自古以來無數尋仙訪道的人都找不到其蹤跡。在吳越之地就有座天姥山,上有雲霞明滅,大有仙光瑞氣,地勢廣闊,氣象萬千,不失為退而求其次之選擇。

這傳聞中的天姥山山勢高大,彷彿與天相連,橫亘於天地間。它超五嶽、勝赤城,連號稱有四萬八千丈的吳越第一名山的天台山,也要向它拜倒臣服。李白說他一向將成仙得道視作人生最大的追求,所以他一聽聞天姥山的傳聞,即全副心思投在了上面。

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中他望着天上澄明如鏡的月亮,恍如湖水倒影。雙眼迷糊之際,回神過來才發現自己已飛越關山,來到吳越之地。隨着心念一轉,又隨着月影,已從鏡湖畔來到群山環抱中的剡溪。那巍然矗立的天姥山原來已在眼前。在夢境中,場景轉換了三次,而且全是由月光到目光之間的聯換。

他在夢境中繼續前進。他看到剡溪之畔謝靈運的故居。謝靈運是李白最推崇的偶像,是中國山水詩的確立者,出身名門大族卻一生寄情山水,活得逍遙自在。李白懷着理想來到偶像的住處,看到青山依舊,猿聲清亮,更激發尋幽探勝之心。他換上謝靈運為方便登山發明的「謝公屐」,就從山腳沿着高聳入雲的天梯攀登。

黃粱一夢點迷津

不知過了多久,一聲雞啼,朝霞染紅天際,一輪紅日從海天處冉冉上升,但覺氣象萬千。李白繼續攀登,天姥山的高峻竟超乎想像,在千岩萬壑中兜兜轉轉,還沒能找尋到確切的路徑,卻被山野間盛開的花迷亂了眼,只好暫作休息。

突然,熊哮龍吟,聲迴山泉,整個層林都震動,李白也有些害怕。一會兒雲色轉暗,似要下雨。水流動盪,煙霞飛升,有什麼事將要發生。

忽然一道閃光,四野炸裂、山石崩塌,一道石門洞開。李白知這是人世間求之不得的神仙世界,其中天宇展開、無邊無際,有閃光奪目,知是神仙居住的金銀台。仙人們駕馭着駿馬從天而降,只見白虎鼓瑟、青鸞駕車,一眾仙家齊會。李白有些欣喜,因不知仙家會否引領他飛升,這是他數十年來追求的夢想。

正當他想欣然接受時,驟然驚醒,所有雲霞、金光、仙家通通不見,剩下空盪盪的房間。他意識到這原來是夢一場。

無論現實還是夢境,都終如流水逝去。李白明白,自己要打開心扉、隨心所欲,不要委屈逆順去侍奉權貴。原來,消除了他心頭愁雲的並非好夢,而是夢醒時分的明悟。

●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