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隆

最近哥哥微信朋友圈裏又有了不一樣的商品宣傳,我已經不清楚這是哥哥第幾次發商品宣傳和發的第幾種商品了,看來他地攤生意的商品又要變動了。在我的感覺裏哥哥不止是為生活而活,更是為商品而活,是為時間節氣而活。在他腦海裏、在他平時的言談中,總是離不開對各類應季商品的分析和市場的探討。

哥哥初中畢業後就不再讀書了。出社會最初的一份工作是在一個酒店當傳菜生,每天繞着酒店後廚的菜單和樓面部桌席而轉。生活三點一線已是很單純,工作卻是二點一線,迴圈地從廚房到樓面,樓面到廚房,機械式地運轉,一點情趣都沒。總感覺這樣的生活何時是頭,總煩得想有個新的突破。當然單純的生活有單純生活的好處,每天下班後,多了些東瞧西看,逛市場的時間。一天在逛街買皮帶的時候,認識了一位擺地攤的老鄉。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老鄉見到我哥,知道是老鄉後特熱情,問長問短。聽我哥說出自己心中的煩惱後,熱心地說會幫我哥找更好的出路。

老鄉確實關心了一下,隔了幾日我哥再到他攤裏時就建議我哥,每天下班後先跟他一起學擺地攤。哥哥是個勤勞、肯幹又好學的人。說幹就幹,真就每天下班後跟着老鄉一起擺起了地攤。開始是幫老鄉打點地攤,而後跟老鄉要點貨,隨着老鄉一起賣,自賣自的。慢慢也就知道了進貨的門道,擺貨要注意賣相,知道了如何組織話術,看着老鄉大聲吆喝時,他也時不時地吼兩句。還別說,暑期放假,我去看他,看他擺地攤時一身圍裙打扮和待客接物的一言一行,還真的有點老闆樣了。

經過老鄉一年多的帶領和靠着自己的一些悟性,沒想到哥哥竟然獨立開來了,自己找貨源,自己找攤位,自己擺攤,還時常安排時間東走走,西看看,發現一些新商機。此時的他,還不敢完全放棄穩定的工作,但為了更好地擺攤,他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上一天休一天,有了更多的擺攤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他學會了市場調查、選品、議價、定價、品質判斷、資訊收集等等生意人的基本功。為了尋找不同時段、不同市場的商機,他在不同時段,走遍城市各角落,與各種群體人溝通交流。也在這個過程中又收穫了另外一個資訊。在一次計劃到當地一個展會收尾時回收展商尾貨的過程中,了解了展會的運作模式。在此過程中還結識了展會老闆,看到了更大的商機,於是當年就放棄了原有的工作,投身到專業展會參展商的生意,實現了地攤攤主到展商的華麗轉身。

本以為展會展商的華麗轉身應該要比地攤攤主更光鮮亮眼,但是時間長了,哥哥也感覺到了它的不便。展會有時也是一種豪賭,一個好的展會場所一天幾百、幾千的租金,位置定下後,貨品不好賣,一天就可能是幾千元的損失,一夜回到解放前。當然風險與機遇是並存的,有遇到商品好賣時,一天掙幾萬元,也是常事,但因它的風險的不可測、不可控一樣給哥哥帶來無盡的煩惱。再有展會一年到頭東奔西走的特性,更是讓哥哥常年拋妻棄子,一個人在外面漂,始終找不到家的感覺。我看着他這樣的生活狀態,也不斷地勸他,還是回歸到以往的生活吧﹗在一個城市上一個穩定的班,外加閒時擺個攤,時常陪着妻兒,想想也是很美的事,所以哥哥最後還是選擇了回歸,返回了原有的生活狀態。

有了展會階段的經驗積累,沒想哥哥的地攤水準又有了意外的提高。天南地北結識的朋友、生意人不斷地給他提供各種各樣的商品資訊;展會上選址的技巧,為他地攤的選址帶來了很好的經驗;展會上各式各樣的促銷、叫賣方式,讓他的銷售總是比別人更成功;與各式各樣的顧客溝通、交流,讓他更加能夠把握客人的心理狀態……在這些得心應手的操作中,哥哥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樂趣,真正成了自己生活的主角。

隨着時間的不斷流逝,哥哥的生意場景也在不斷變換着。像四季一樣更替,像白天黑夜一樣切換,我想這就是他的生活。你覺得這不適合他,他偏覺得很喜歡這樣的生活。我想這也許就是地攤生活的狀態,也是人生的常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