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強調,加快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開發開放,把廣西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戰略腹地。廣東財經大學教授、廣東省社會責任研究會會長黎友煥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指出,包括廣西、雲南在內的大灣區腹地省區,依託成本窪地等的先天優勢與產業政策紅利的後天發力,在承接大灣區製造業梯度轉移上成果明顯,構建起產業轉移兩地間的互補性供應鏈體系。黎友煥指出,大灣區城市需要協同廣西、雲南提升跨境產業鏈競爭力,探索規避美國關稅貿易壁壘的新路徑,推動區域貿易協同發展邁向新高度。
規避產能過剩風險
在政策方面,黎友煥指,廣東可以考慮推動構建「大灣區—滇桂」產業轉移稅收共享機制,借助錨定GDP分成等創新方式,規避招商引資過程中的內部競爭,激勵地方政府在產業轉移中發揮比較優勢。另外,試點跨省飛地園區也是可選項,比如在南寧打造「反向飛地」,將大灣區的部分產業功能向外拓展,實現產業空間布局的優化升級。他認為,大灣區與西南省份在推動產業協同的過程中,通過跨省產業鏈的深度分工,可以在打破長期存在的行政壁壘、推動跨區域關鍵要素的市場化定價機制方面形成內生動力。
「通過這樣的深入合作,大灣區與西南省區可以更精準地布局生產力,規避產能過剩的風險。」他舉例稱,以雲南的綠色鋁產業與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定向合作為例,這種基於比較優勢的產業布局不僅滿足了大灣區對綠色鋁的迫切需求,還避免了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游的重複建設,從而提升了區域產業鏈的整體效率和經濟韌性。
作為中國重要的水電基地與可再生能源產業的首選地,滇桂兩省的「綠電」資源不論在總量上還是發電種類上都日益豐富。「現在有了『西電東送』工程的支撐,兩省區實現『綠電直供』模式也有了可能,這將可為大灣區的數據中心、半導體等高耗能產業提供穩定、清潔的電力支持。」黎友煥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