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中,小頑童隊的選手松延動力N2(右)。 資料圖片

本會赴北京進行交流時,剛巧遇上一場顛覆傳統的賽事——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與真人同場競技的半程馬拉松。這場比賽中,機器人透過即時數據分析與人類比拚耐力與策略。

人類適應恢復力強

其實,人形機器人在進行馬拉松時面臨的挑戰遠超人類,人體通過高效的代謝系統(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提供能量,能量密度高(脂肪約為37千焦/克),且能實時補充(如補給食物);機器人的劣勢在於依賴電池供能,且需額外能量驅動電機、傳感器與計算模組。

人類適應性、中樞神經系統與肌肉反射實現無意識平衡調節,可即時適應地形變化(如坡道、石子路),步態切換靈活(如加速、減速、閃避);機器人需依賴預設演算法與傳感器實現動態平衡,計算延遲可能導致步態失穩。

人體的自我修復機制強,肌肉、韌帶具備疲勞恢復能力,關節軟骨可緩衝衝擊,輕微損傷可通過代謝修復;機器人則會面臨損耗,電機與齒輪在持續高負荷下易過熱磨損,關節軸承需定期潤滑;人類可應對極端氣候(如高溫、降雨)、沙塵或視覺干擾,通過汗液調節體溫,且感官系統具備冗餘性;機器人的傳感器易受環境影響(如雨水導致鏡頭模糊、雷達信號衰減),散熱系統若依賴風扇可能在沙塵中故障。

此外,動態路徑規劃需高算力支持,增加能耗。

另外一個更令人振奮的消息是,北京市政府宣布將於今年8月舉辦首屆「國際人形機器人運動競技大賽」,項目涵蓋田徑、體操甚至球類對抗。這些動態不僅標誌着機器人技術的飛躍,更預示着一場席捲全球的勞動力革命。

過去一年,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發展堪稱爆發式成長。值得關注的是「運動協調性」的突破,如杭州宇樹科技研發的「Unitree H1」,憑藉仿生關節設計,已能完成單腳跳躍、翻滾避障等高難度動作。8月北京賽事中,參賽機器人將挑戰雙足平衡木、跨欄接力等項目。

機器人普及仍臨挑戰

儘管前景光明,人形機器人普及仍面臨現實問題。傳統建築業仰賴師徒制傳遞實作經驗,而隨着機器人加入,年輕世代僅能操作機器人界面,長久將導致「技術真空化」——當系統故障時,無人具備基礎修復能力。此種技能斷層可能加劇結構性失業,形成「低技術勞工」與「高技術工程師」的極端就業兩極化。

此外,當機器人吊臂誤擊人員或演算法誤判結構承重導致坍塌時,現行法律難以釐清究責對象。各國尚未建立專屬「機器人責任險」制度,企業可能因風險過高而抗拒導入。

建築工地不僅是生產場域,更是社會互動節點。工人間的協作默契、茶歇時的經驗分享,維繫着產業文化與職場倫理。若全數由機器人取代,將加劇職場疏離感。更甚者,建築業傳統上承擔吸納中低階層就業的社會功能,機器人普及可能弱化此安全網機制。

8月賽事閉幕時,我們或將見證的不僅是冠軍機器人的誕生,更是一個新勞動時代的宣言:技術終究是工具,而人性的溫度,才是文明永不褪色的底蘊。

●洪文正(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

本會培育科普人才,提高各界對科技創意應用的認識,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性及大中華地區的科技創意活動,詳情可瀏覽www.hknete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