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滙川
●《黑神話:悟空》使全球玩家更了解中華文化,但中國電影及遊戲仍缺乏具廣泛辨識度的角色。 網上圖片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數字遊戲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李滙川從文化研究角度,與記者分享電影如何塑造國家形象。他表示:「從跨文化形象學的視角來看,在全球化的時代,國家形象——或者說民族/政治/文化集體的形象,是一套由不斷流動的權力關係所生產的話語規則,與知識或事實無關。但這並不代表文藝作品的跨文化傳播是無用的。」李滙川強調,一個文化集體如果無法進行自我表述,那就只能被其他文化集體表述,只能在一而再的「被他者化」中丟掉文化主體性,失去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的資格。中國以及其他非歐美國家的文化產品成功的世界傳播,實際上是一種對基於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帝國主義權力話語的抵抗,是被他者想像而塑形的「沉默東方」的洪亮發聲。

李滙川說,「哪吒」系列電影是以現代精神重述傳統故事的典型案例。「魔童哪吒以及站在他身邊的其他主要角色,並非面目模糊的『張三李四』。他們沒有屈服於『神啟』式的既定命運,也不曾將自身道德準繩交給『正邪對抗』的話語規則。他們是一個個現代意義上有着獨立人格的、追求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的真正的『人』。電影中哪吒的家庭,並沒有令他『剔骨析肉』、自我毀滅,並非刻板印象中以代際對立來壓抑個體人性的制度牢籠,而是充滿現代觀眾所能共情的、溫柔包容的家庭形象。」他認為,「哪吒」系列電影所刻畫的是一個鮮活而富有生命力的世界,能創作出如此世界如此故事的中國,其形象當然不可能是他者想像中那個封閉、停滯的「古老東方」。

影人應着力創造具廣泛辨識度角色

李滙川說:「跨文化交流中,一種文化的實質內涵只有凝練為具象的符號才能得以傳播。」正如歐洲的騎士、日本的武士以及美國的牛仔等,在最初流行於世界時,都是高度簡化的刻板形象。隨着交流的加深,形象具有了一定辨識度,這些形象才擁有被進一步闡釋的認知基礎。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在哪吒系列電影中當然是被簡化使用的,這是類型電影的特質所決定的。「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的觀眾,都無法接受考究卻晦澀的『文獻式』娛樂作品。客觀來說,中國本土創造的文化形象,目前在世界範圍內並不具備足夠的辨識度。比如海外玩家看到《黑神話:悟空》,往往最先想到的是日本漫畫《龍珠》中『GOKU』;看到三國,則會想到日本遊戲《真·三國無雙》或英國遊戲《全面戰爭:三國》。符號化的刻板印象當然不可忽視,其中潛藏着『自我東方化』的風險,但對於當前的文化交流現實而言,如何創造出在世界上具有廣泛辨識度的角色形象和敘事結構,可能是中國創作者們更優先考慮的課題。」

記者問及目前中國電影塑造的偏向於傳統中國還是現代中國,李滙川回應道,目前中國電影在作品的各層次上展示的中國,正如當今的社會文化形態,是一個多元複合體,有着不同的面向,可以承載不同維度的解讀。「最重要的是,在技術實力和文化環境日新月異的情況下,中國電影創作者應該重視歷史積澱,心存現實關懷,勇於暢想未來,去展示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充滿活力的中國。」李滙川說,「應該意識到,對外的展示同時也會成為向內的自省,這正是文化交流的價值之一。在理想狀態下,文藝創作者當然會考慮其他文化集體的受眾期待,但這既非試圖辯論,也不是一味迎合,而是在雙方達成基本共識的前提下,平等而自由地交流思想和觀念。」

近年來,中國主旋律電影在商業上取得成功,但也引發關於民族主義敘事的討論,這類電影對中國形象的塑造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李滙川說:「主旋律電影的主要社會功能,與公共紀念日活動類似,是整合社會集體記憶,本質並不承擔跨文化交流的職責,在理論上也不存在跨文化形象構建的問題。但因為數字資訊技術和全球化經濟的高速發展,潛移默化地在全人類的觀念層面編織了一張世界形象網絡,每個文化集體都需要在其中找到自身和他者的定位,每一部文藝作品都具有指示信標一般的作用。」因此,在當今時代,整合社會集體記憶、構建民族自我認知的文藝作品,就像必定會被發掘、被發表的日記,不可能單向面對「自我」而拒絕「他者」的凝望。

「國家形象在世界形象網絡中的位置與面貌,服從於不斷更迭的世界權力格局。世界的變化必然導致形象話語規則的變化。文化集體內部所產生的、傾向於『矯枉必須過正』的樸素理念,在全球化時代會寄託於文藝作品的形象信標上,在全球觀念網絡中受到他者的審視與評判。」李滙川說,「如果為這張抽象的世界形象網絡,想像性地賦予具象的實體,那麼我們也許應該相信,那張交織於歷史汪洋中,隨海水漲落而起伏的網,永遠不會被湧動的浪潮所撕裂,而將始終處於那不斷變化的、動態的平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