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姜嘉軒)香港籌建第三間醫學院的進程中,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與新醫學院籌備委員會聯席主席霍文遜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進一步分享其建設理念和願景。他們認為,新醫學院需要有不同於現有港大、中大醫學院的創新定位,期望能結合澳門經驗,與內地協作設定適用於粵港澳大灣區醫科教學的英語課程,藉以推動大灣區的醫療與大健康一體化發展,讓香港的優勢能真正「落地」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浸大校長衞炳江認為要真正融入國家和大灣區發展大局,讓香港的優勢能真正「落地」。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本身為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院長的霍文遜提到,籌委會成員包括另一聯席主席、港大醫學院前院長李心平,諾貝爾獎得主邁克爾·霍頓,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肖海鵬,中山大學醫學院院長匡銘等,都有參與工作組會面,團隊有着多個共同理念,並深信浸大完全有條件創辦新的醫學院,當中的重點,正是要積極推動大灣區的醫療、大健康一體化的發展。

●霍文遜深信香港第三間醫學院有必要肩負大灣區醫療、大健康一體化的重任。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病例多利「實戰」 推課程互認

霍文遜指出,新醫學院的創新策略定位必須能夠「落地」,有利醫科生培養,那正是浸大團隊可活用的經驗,「前年我們澳科大醫學院在灣區衞生健康合作大會上獲選唯一的教學案例,因為我們善用了整個大灣區的資源,讓學生去做臨床學習。」

他表示,澳科大醫學院即將迎來首批畢業生,這些年來他們的灣區學習收穫很大,「大灣區病例很多,一個醫生坐半天能看60個病人;醫科生要在病人身上學習,看病愈多愈好。我們會要求事後撰寫報告,每個學生都足足寫了一本書出來,海外專家做評核時都對此非常驚訝。」

隨着香港與大灣區各城市持續融合,更多港人於大灣區不同城市生活工作,霍文遜深信香港第三間醫學院有必要肩負大灣區醫療、大健康一體化的重任,「未來5年至10年,我們一定要有大灣區醫療的結合,醫生之間可以互相流通,意思是起碼課程要互認,亦要用好灣區資源,進一步完善教學和科研。」他強調,灣區醫療融合需要特區政府及醫務委員會同意,目前先要面對教學語言及課程互認未打通的問題,他透露已跟肖海鵬合作,設定一套適合大灣區醫科教學的全英語課程,期望香港的第三所醫學院加入其中,共同推動大灣區醫療、大健康一體化。

除了灣區融合,浸大團隊在籌建新醫學院的目標上,更期望它能進一步助力「一帶一路」聯通發展,霍文遜說,已有包括世衞、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願意跟團隊協作,「其中世衞對我們中醫、傳統醫療發展很有興趣,希望做科研合作。」

團隊經驗有利「一帶一路」聯通

去年霍文遜獲聯合國訓研所(UNITAR)任命為全球公平薪酬憲章中國大使,並受命在大灣區組建綜合醫學模擬培訓中心,「我的任務是建立一個給南方國家的醫療教學平台,而這其實完全符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可與全球南方國家建立更緊密關係……現在它認可了澳科大醫學院,我亦希望將它帶來香港。」

衞炳江強調,浸大是最能突出灣區融合為重點理念的申請院校,「第三間醫學院需要創新,並與現有兩所醫學院定位不同,創新點到底應該是什麼?」他舉例說,現今社會都了解人工智能(AI)重要性,也不排除AI長遠會在醫療教育佔有重要角色,「但正如上世紀九十年代已提出上網買餸,直至近年才真正普及,AI在醫療和醫療教育中,是否幾年內就有角色,這是最大疑問。」他指出,浸大新醫學院規劃尤其着重「落地」,「不應單純為創新而創新,而要真正融入國家和大灣區發展大局」,他深信浸大能善用香港專上教育的優勢,助力大灣區應對醫療及人口老化的問題。

活用兩地人脈 羅致教學人手

面對醫生人手不足及持續增加的醫療需求,增加醫生供應是香港成立第三間醫學院的核心目的。

衞炳江直言,從零開始籌辦醫學院的挑戰巨大,因此浸大團隊率先邀請2019年一手成立澳科大醫學院的霍文遜參與,「要有足夠的認知能力,確保不走歪路,讓第一批學生順利畢業行醫,這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而我相信找來有經驗、有做過的人來幫手,成功率一定會比其他人高!」霍文遜則透露,浸大已準備好新醫學院的完整課程,最少50名教授或副教授級醫生答應支持教學,強調一旦獲選,明年9月開學「絕對無問題」。

衞炳江表示,中大醫學院成立至今已超過40年,現時曾實在參與「從0到1」建設醫學院者已不多,為免操作細節有遺漏,浸大的籌備團隊「埋班」特別先找來霍文遜及李心平等人,「他們除了本身都是醫生,更有籌辦、營運醫學院的經驗,知道如何推動這件事。」

逾50本地專家與粵名醫聯盟支持

霍文遜強調,醫學院師資與課程是最重要因素,目前浸大團隊已獲得超過50個本地教授或副教授級專科醫生答允支持新醫學院的教學,也有私營專業醫療團隊會作支援。此外,內地中山一院亦有大批教學人員,其南沙院區更可作為新醫學院的教學基地,從事教學及科研項目,「最近我們還獲得廣東省的名醫聯盟支持,他們有數千個三甲醫院的領導,也是專科醫生,都願意協助我們教學,所以我們有眾多適合地點作不同的教學用途。」

而課程方面目前亦已備妥,霍文遜指出團隊設計的醫科課程尤其強調臨床教學,「有別於傳統醫療教學,首兩年要將生理、解剖等一科科去教,我們會將其綜合,加入臨床方案。」

他提到,新課程強調系統教學,「例如兩個月教心臟系統,之後兩個月是呼吸系統。好處是即使是一年級學生,以心臟為例,通過幾個臨床例子,可以教佢心臟解剖、心臟功能、心臟不同的化學變化等,也會包括為何要學這些知識,及跟臨床的關係。」

新課程亦引入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部分內容,並邀請了國際醫療教育領袖Ronald M Harden審視,「加入了很多創新教學,進一步提升質素。」

推動中西融合 讓病人選擇更多

國家近年致力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提高中西醫結合水平,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並走向世界;而香港今年亦將公布《中醫藥發展藍圖》及啟用香港中醫醫院,後者由浸大負責管理營運。衞炳江強調,中西醫融合亦是他們申辦新醫學院的重要理念之一,這不但能為病人帶來更多選擇,提升治療效果,亦有利加快中醫進步發展,配合國家所需。

結合中醫理論完善治療

衞炳江提到,過去不少醫科生對西醫以外都有抗拒情緒,目前香港中西醫協作更多是從病人層面去做,病人未必能準確說明狀況,這類偏見有機會影響病人福祉。

本身為著名外科醫生的霍文遜以痛症為例指,「本港西醫更多是處方止痛藥,或者做物理治療。有幾多西醫會教你,還可嘗試針灸、推拿呢?現在外國好流行,但本港的西醫教學幾乎無中醫,變相令病人選擇減少。」又例如癌症,西醫化療易產生副作用,結合中醫調理身體,其實有助完成療程,「所以想要給病人提供更好治療方案,必須要走(中西醫結合)這條路。」

霍文遜提到,新醫學院校舍及新綜合醫教研醫院將坐落北部都會區,「該區未來預計可容納逾200萬人口,我相信當中不少會是長者,他們需要更多家庭醫生,又或治療慢性病的醫生,也會需要更多包括中醫等各類治療方案」,而浸大提出新醫學院的中西醫結合定位正可發揮作用。

現代科技推動中醫理論進步

衞炳江表示,傳統中醫發展速度較慢,「西醫20年前後相比,變化很大;但古代中醫的一套跟現在相比起來,未必相差很多」,他希望新醫學院能同時推動中醫進步,浸大中醫藥學院營運的中醫醫院均積極推動中醫現代化,包括通過驗血、照X光片、磁力共振掃描(MRI)等各種現代檢測手段,幫助中醫辨證論治。

「我們希望新醫學院能夠幫到,是在四年制的(第二學位)課程中,讓學生看到西醫以外的傳統醫學,中醫的好處在哪……最少在文化上,教會學生包容不同醫學。」衞炳江表示,透過在課程加入中醫元素,讓醫科生對中醫有基本認識,若學生感興趣,畢業後亦可額外修讀兩年課程,繼續中醫方面的深造。

相關閱讀:

(有片)【新醫學院之路】浸大專訪:結合港澳經驗 課程緊貼灣區 讓醫療創新「落地」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