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詞本

光影交錯間,哪吒與敖丙這對宿命雙生子在銀幕上完成了一場跨越東西方的語言蛻變。這兩位東方神話人物,在翻譯的淬煉下展現出獨特的文化張力,演繹出一場精妙的雙語修行。

哪吒以音譯"Nezha"走向世界舞台,這種譯法既保留了角色的文化標識,又避免了直譯可能帶來的理解障礙。而敖丙則從首部曲中"Dragon Prince"的尊貴封號,到續作升華為"Spirit of the Deep"(深海之靈),這種稱謂轉變正暗喻着角色弧光的演進。譯者在處理這些文化專屬詞彙時,巧妙地採取了「文化補償」策略,通過上下文語境和視覺元素來傳遞原名的文化內涵。當「黑哪吒」與「白哪吒」被譯為"Shadow Nezha"與"Light Nezha"時,敖丙的龍族身份也隨之轉化為更具哲學意涵的"Azure Dragon"(蔚藍龍),這種譯法既避免了「青龍」直譯可能造成的文化誤讀,又通過色彩意象傳達了角色的本質特徵。

咒語的蛻變 提升武學概念

太乙真人的「急急如律令」化作"By the power of cosmos",這個翻譯展現了譯者的創造性。它放棄了字面的忠實,轉而追求功能上的對等,讓西方觀眾能像中文觀眾一樣感受到咒語的力量感。

敖丙的龍族咒語「冰封萬里」則譯為"Frozen Eternity",這個譯法同樣體現了「動態對等」的翻譯原則,用目標語觀眾熟悉的表達方式來傳遞相同的情感衝擊,特別是在雙人合體技「冰火兩重天」的處理上,譯者創造性地譯為"Dual Elements Convergence"(二元匯流),這個翻譯不僅準確傳達了技能效果,更將武學概念提升到了哲學高度,完美詮釋了翻譯作為「文化中介」的角色。

靈活運用「歸化」與「異化」

在法寶翻譯上,譯者採取了差異化策略。哪吒的「風火輪」保留直譯"Wind Fire Wheels",這種譯法雖然字面,但配合畫面效果反而創造出一種異域風情的美感。

敖丙的「冰凌槍」則譯為"Frost Spear",這個翻譯借用了西方奇幻文學中常見的冰系武器命名慣例,讓目標語觀眾能立即理解武器的屬性。這種「歸化」與「異化」策略的靈活運用,體現了譯者對目標語觀眾接受度的準確把握。

最動人的轉譯莫過於兩人關係的演變。從最初的"Dragon vs Demon"(龍與魔)到"Twin Spirits"(雙生之靈),這些稱謂的變化準確反映了角色關係的發展。當敖丙說出「我們是同源異體」這句富含東方哲學思想的台詞時,英文字幕沒有逐字翻譯,而是採用了西方諺語"We ar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我們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這種「文化替換」的策略,雖然改變了表達形式,卻完美保留了原句的哲學內涵,是功能主義翻譯理論的絕佳體現。

從首部曲到續作,我們可以清晰看到翻譯策略的演變軌跡。首部曲的翻譯相對保守,更多採取解釋性翻譯和文化注釋;而到了續作,譯者明顯更加自信,大膽採用文化替換和創意改寫等策略。通過「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靈活運用,淬煉出既能扎根本土文化、又能被全球觀眾理解接受的文化靈珠。

●關育健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