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藝術巨匠黃賓虹誕辰160周年,由此,浙江省博物館舉辦「天地人——紀念黃賓虹誕辰一百六十周年藝術展」,回顧黃賓虹的藝術歷程,同時也向他與其家屬七十年前的無私捐贈致以敬意,展期直至6月8日。展覽涵蓋了黃賓虹的經典作品、珍貴畫稿、手稿及收藏古物等,共計160餘件(組),在展現黃賓虹藝術才情的同時,彰顯其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寬闊的人生閱歷。●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茅建興 杭州報道
黃賓虹,1865年生於浙江金華,原名質,字樸存,中年更號賓虹。他不僅酷嗜書畫,還擅詩古文辭、治印,兼攻經史、佛道及金石文字之學。他更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學研究的奠基者、開拓者之一。1955年,黃賓虹逝世後,其家人秉承其遺志,向浙江省博物館捐贈了一萬餘件藏品,包括黃賓虹自作書畫、古代書畫、金石古印、銅瓷玉器、碑帖典籍及珍貴手稿信札等,是中國近現代最為完整的藝術體系捐贈。
90年前登太平山寫生
本次展覽分「參書畫內美」「窮古今常理」「法天地元氣」「覽世間寶藏」和「悟萬物生機」五個單元,涵蓋黃賓虹各個時期的代表作,精選了黃賓虹的山水畫與寫生稿,包括他「師古人」特徵的作品,如《臨倪瓚山水》《擬文同墨竹》《仿范寬山水》等。觀眾可追尋黃賓虹破繭化蝶的藝術探索軌跡,體悟他筆下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生命力。觀眾還可一睹黃賓虹的《青城坐雨》圖,這是浙博館藏黃賓虹代表作之一,體現了黃賓虹在「師造化」過程中的筆墨探索。
黃賓虹喜遊名山大川,每到一地,都有紀遊之作,寫生畫稿盈箱滿匣。他四次到廣西講學,都經過香港。1935年,他登太平山寫生,72歲又應香港畫友之邀遊九龍,在沙田慧業山堂與同仁交流筆法、墨法、臨摹寫生等問題。畫家張谷雛將這些內容記錄下來,題為《賓虹畫語錄》,傳誦一時。
黃賓虹曾提出「五筆七墨」之說——平(用力平均、如錐畫沙)、圓(起筆用鋒、收筆回轉)、留(筆有回顧、上下映帶)、重(筆力能扛鼎、筆下金剛杵)、變(知白守黑、推陳出新)五種用筆的方法,以及濃、淡、破(淡墨破以濃、濃墨破以淡)、潑、漬、焦、宿七種用墨的方法。這些技巧在展出作品中也有跡可循。
晚年的黃賓虹對金石碑帖、鐘鼎尊彝,特別是秦漢璽印文字,下很深的功夫去研究。他搜藏了很多古印,並輯為印譜。其75歲後的畫風用筆剛勁老辣,如刀切玉,反覆的皴擦渾厚秀潤,這和他的金石研究是分不開的。
幾近失明創作《黃山湯口》
90歲時,黃賓虹總結:「分明在筆,融洽在墨。筆酣墨飽,渾厚華滋。法備於北宋,至明啟禎諸賢,師法董、巨;清之道鹹,畫學復興,力爭內美,以金石碑碣發顯尤多,足供研求也。」達到其藝術生涯的高峰。他92歲時的作品《黃山湯口》也在展廳亮相。他一生多次登黃山,遊歷黃山湯口。在他幾近失明、憑記憶創作出的《黃山湯口》中,林木蓊鬱,淋漓磅礡,層次分明。
黃賓虹之孫黃高讓表示,黃賓虹的一生與浙江淵源深厚,今人重溫他的藝術成就,更需傳承他「師古不泥古」的精神。黃賓虹曾孫黃坤表示,這次展覽,家屬們從武漢、上海、杭州多地相聚,作為後人,他們也一直延續黃賓虹的藝術繪畫精神,「我們有家訓『作畫如登山,一刻不能歇』,也是我們這一代的座右銘;曾祖父走遍名山大川,七上黃山,他對黃山、對浙江這片養育他的水土感情非常深厚。」
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陳廣勝表示,黃賓虹師法古人,又突破前人,更博採眾長,一直在不停地自我超越。他指出,本次展覽以「天地人」為主題,既是對黃賓虹藝術精神的傳承弘揚,也是對浙江書畫文脈的深情回望。「文藝工作者要以先生為榜樣,不斷守正創新,創作出更多彰顯中國氣派、時代精神的藝壇佳作。」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表示,黃賓虹在北宋山水精神的啟發下形成自成一格的繪畫語言,其作品蘊含着深沉的人文氣息與民族精神。他點明,黃賓虹不僅是藝術大家,更是文化傳承的典範,值得世代尊崇與深入研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