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經過近9小時的航程,從香港飛抵卡塔爾哈馬德國際機場。甫踏出機艙,疲憊中亦帶着一絲好奇,哈馬德國際機場乾淨得一塵不染,玻璃幕牆在燈光下熠熠生輝,處處可見連鎖品牌商店,商業化程度不下於一般國際都市。即使已是午夜,入境口岸依然人頭攢動,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川流不息,顯示出卡塔爾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海灣六國互動密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有專門的入境櫃位,記者與其他國家的旅客一樣使用人工櫃位,等候約20分鐘即通過檢查,並不漫長。

巴基斯坦服務生喜歡接待中國客

離開機場,小記通過軟件預訂一輛接送車前往市中心酒店,車程約9公里需花費約200港元,價格不菲。入住酒店後,前台人員的熱情與流利的英文讓人倍感舒適。他們告知,雖然當地餐館普遍接受美元,但召喚出租車仍以當地貨幣里亞爾為主,建議提前兌換。負責行李的服務生主動攀談,他來自巴基斯坦,在卡塔爾打工多年,亦提到中巴友誼深厚,特別喜歡接待中國客人。這份熱情讓異鄉的夜晚多了幾分溫暖。

下午,記者參觀卡塔爾國家博物館,步入館內,展品與布展水平令人驚嘆,它不僅展示了卡塔爾從遠古到現代的歷史,還通過大量虛擬場景和互動科技,讓遊客深刻感受到這個國家的厚重歷史。

卡塔爾天氣炎熱,這日高達攝氏35度,離開博物館後迅即鑽進附近一間咖啡店,當地人悠閒地交談,服務員徐徐地送上飲品,這種慢節奏的生活方式與香港形成鮮明對比。在多哈的街頭巷尾,中國科技的影子無處不在。餐館內,記者用手機掃碼點餐,界面熟悉得像是返回內地。送餐機械人緩緩走過,機身上赫然印着「貝拉」(中國的端菜服務機械人品牌)字樣,就連街頭的監控攝像頭與商場的電子顯示屏,處處都能看到中國品牌的身影,可見中國製造在全球的影響力。●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多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