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如親自赴美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簽署合作協議,並參觀其醫學院,了解最新醫療科技成果。 港科大供圖
●港科大校長葉玉如。港科大供圖
●港科大建議書。港科大供圖
●港科大醫學教育工作小組於今年2月底召開會議,一同審視科大提倡的課程設計。 港科大供圖
●科大校董會顧問小組於今年2月底召開會議,多位國際頂尖醫學專家親自來港為大學籌辦香港第三間醫學院的計劃提供專業意見。 港科大供圖

香港建設第三所醫學院的進程正全面開展,特區政府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早前接獲分別來自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的三份建議書,專家顧問和相關政策局代表於本月3日分別與三校會面,就各自的創新策略定位、課程結構與評估方法及財政可持續性等深入交流。工作組並將提速提效,預期今年內完成評核,以向政府建議最合適方案,配合香港發展成國際醫療培訓、研究和創新樞紐。

香港文匯報今日起以系列形式逐一訪問三所大學,分享其新醫學院規劃方向與競爭優勢,引領讀者進一步認識本港新醫學院發展之路。

香港科技大學早在2023年4月提出有意成立醫學院,是率先作出相關計劃的大學。科大校長葉玉如表示,該校積極申辦本港第三間醫學院,是殷切期盼能為本地培育更多優秀的醫科生,以解決香港醫生長期不足的問題。她認為,該校的獨特競爭優勢可用四個英文字母「ITIT」作概括,意指國際化(International)、科技(Technological)、跨學科學習(Interdisciplinary)、科研成果轉化(Translational)方面均有顯著成果。憑藉在人工智能與前沿科技的獨特優勢,科大致力建立一所結合卓越臨床實力與科技創新的新一代醫學院,培育才德並重的醫學生,既重視科學精神、醫學知識與臨床技能,同時堅守醫學倫理,並體恤病者疾苦,助力特區政府實現行政長官在去年施政報告為新醫學院所訂下的兩大目標:增加醫生和配合香港發展成國際醫療創新樞紐,並為國家將香港打造成國際人才集聚高地貢獻力量。●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高鈺

基於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對建議書及會面的保密要求,各大學主要就其申辦方向作一般性分享。葉玉如接受香港文匯報書面訪問時指出,科大已於5月初應政府的邀請,與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會面,就今年3月所提交的第三所醫學院建議書進行深入交流,並回答工作組成員的提問。

四方面累積數十年經驗

葉玉如分享指,在校董會及校內眾多師生的全力支持下,科大上下一心,積極申辦本港第三間醫學院。她表示,科大在國際化、科技、跨學科學習、科研成果轉化四方面累積數十載經驗和成果,是發展新醫學院的重要基石。

其中國際化方面,她表示,科大素來以國際化辦學為目標,師資團隊、生源結構、課程體系及科研合作網絡均彰顯國際視野,辦學標準與國際一流大學全面接軌。

在科技層面,葉玉如指,科大建校30多年間已發展成國際頂尖研究型大學,在神經科學、生物工程、人工智能、數據科學等前沿方向均取得重大突破。此外,科大亦是區內擁有最先進的人工智能超算設備的大學,大大提高師生在機器學習和複雜大數據模型分析的速度及能力,對創新研究有莫大裨益。

近年,科大更於醫學技術領域取得不少極具影響力的研究突破,包括研發出能精準檢測阿茲海默症和輕度認知障礙的血液測試、協助醫生於手術期間準確判斷癌細胞切除範圍的AI細胞成像技術,以及一系列協助全科與專科醫生診症的AI醫學大模型等。

跨學科方面,早於2008年科大已成立香港首個跨學科課程事務處,並於兩年前將其升格為跨學科學院,全面推動跨學科學習及研究。葉玉如說,新醫學院受惠於科學、工程、商學管理、人文社科、公共政策等多學科的交叉發展優勢,讓醫科生可多方面裝備自己,以應對現今社會日益複雜的醫療需求。

她又形容,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可說已深入每一位科大同仁的基因。資料顯示,科大於《自然》期刊2022年學術機構專利影響力指標中排名全中國第一;而該校的專利科研成果中,逾30%成功授權予業界轉化成商品推出市場,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頂尖水準看齊;科大也於「深科技獨角獸孵化能力」指標位列全國第二,旗下有超過1,800家初創公司,包括10間市值逾10億美元的「獨角獸」。

籌備新醫學院 過去兩年開展工作

因應籌備新醫學院,葉玉如表示,科大過去兩年已積極開展工作,邀得來自本港及全球多位具豐富醫學教育規劃與公共醫療衞生經驗的醫生和學者共同參與策劃,包括前醫院管理局主席梁智鴻,4名本地與內地醫學院的現任及前任院長楊紫芝、霍泰輝、梁憲孫和黃天蔭,及來自倫敦帝國學院的前英國衞生部長Ara Darzi與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何大一等。

他們就科大新醫學院的策略規劃及課程設計等提供許多寶貴專業意見,務求實現特區政府的要求,與現有兩所醫學院錯位發展,既符合國際標準,又能回應本地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