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評選2024-2025決賽暨頒獎典禮10日在廣州舉行。本次決賽以線下路演形式展開,讓大灣區求學的香港學生從課堂、實驗室、甚至YouTube節目中走到台前,講述各自在灣區求學的故事。最終來自暨南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中山大學等7間高校的十位港生,獲得了「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榮譽。其中三位更是博士生,用實力證明了港生也能在考核嚴格的內地教育體系中突圍而出。●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盧靜怡 廣州報道
本屆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中,有立志披上白袍、為灣區醫療事業出力的醫學博士;有善用YouTube等國際平台,以短視頻講好灣區故事的博主;有投身粵語推廣與研究的文化推動者;更有到貴州鄉村幫助聽障小女孩出攝影集的「行動派」。
就讀暨南大學的港生黃凱霖,今屆不僅榮獲「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稱號,更摘得「最具人氣港生」殊榮。身為廣電新聞專業學生,黃凱霖在內地求學期間除了自媒體創作,亦參與製作多個視頻項目,透過粵語、普通話及英語,向大眾介紹大灣區的人與事,其參與製作的影片累計播放量已突破千萬。他直言,國際上對中國的興趣日益濃厚,特別是之前隨着「TikTok難民」大量湧入,也意外拉近了海外與中國普通人之間的距離。「我希望通過短視頻創作,讓更多人看見真實的中國。」
「參加評選像一次跳出舒適區的冒險」
「這次參加評選,反而像一次跳出科研人舒適區的冒險。」獲得「學術成就獎」一等獎、同時獲選十大港生的暨南大學藥學院博士生鄭靖萍表示,醫學求學之路十分漫長,自己曾短暫動念報考其他職業,但看到大灣區對生物醫藥政策的支持,最終還是讓她決定「回到初心」,堅持科研路。
「比如藥學專業的『藥物警戒』課程,以前在內地高校沒有,現在廣東幾間大學率先開設。」她說,從這些可以感受到大灣區高校在課程改革方面的努力,和政府持續加碼的政策支持。
就讀廣州大學粵語播音專業的梁嘉淇,更關注粵語文化的傳承。她笑言,常被問起「為何要跑來內地學粵語」。她認為,語言是文化根基,在廣府地區學習更有現場感。在廣州求學2年多,她最大的感受是「眼界開闊了」。她說,在廣東生活期間,去過不同城市,聽到各種方言版本的粵語。「好似佛山,就有好明顯的口音變化。你會感受到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她希望未來能以此為題,做一個關於粵語方言演變的專題研究。
「行動派」 為聽障女孩出攝影集
獲得「公益實踐獎」一等獎、此次獲選「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的譚明麗,是廣州美術學院的學生。她兩年前到貴州偏遠山村研學時,發掘了一位聽障小女孩洲媛的拍攝天賦。洲媛無父無母,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更患有聽障,村裏人一度對她有成見。譚明麗將手上的相機交給洲媛,發現她拍出的照片,角度獨特,而且鏡頭畫面很有藝術感。
「我忽然意識到,她其實很想表達,只是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方式。」被觸動到的譚明麗一直努力聯繫各方,最終幫她出版了一本攝影集。譚明麗這次還特意帶了一本畫冊到現場,一頁頁翻開畫冊,帶大家感受小女孩洲媛的視角。「我會繼續將這件事做下去,幫助洲媛的攝影作品讓更多人看到,也希望更多人關注和幫助像洲媛這樣的孩子。」
冀把握機遇勇於擔當和奉獻
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教與學)周偉立博士表示,在這次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評選活動中首度近距離觀察這群「新生代」內地港生,印象深刻。他認為,香港學生在內地學習,是一次擴闊視野、增長見識的好機會。當下大灣區發展如火如荼,香港青年應敢於走出香港,在大灣區找到發揮創意與能力的空間。他勉勵大灣區內地高校求學的港生,繼續敢於付出、善於看出路、走得出去,並最終創出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本次評選由「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內地港澳青年學生之家主辦。「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何建宗博士表示,期望得獎學生在未來能繼續發揮「傑出港生」的榜樣力量,與更多年輕人分享經驗,成為內地與香港青年之間的橋樑。他指出,目前在內地升學的香港學生已超過2.3萬人,內地高等院校無論在課程設置還是師資力量上都具備強大競爭力,為香港學生提供了更多優質選擇。他希望港生能把握機遇,勇於擔當和奉獻,成為未來愛國愛港的人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