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醫管局九龍東醫院聯網顧問護師(中風科)余忠諍指出,研究顯示2001年至2021年間,香港年輕中風(發生於18歲至55歲)的發病率增加約30%。他憶述曾有一名年僅21歲的中風女患者,不煙不酒、過去健康紀錄正常,亦無心血管疾病的家族病史,惟一天進食早餐時,被家人發現身體右側手腳無力、言語不清,家人立即報警求助。
約20分鐘後,病人被送抵急症室,醫護人員發現她不清醒、口齒不清,右方肢體只能輕微移動。
經中風科團隊評估及診治後,證實她患上左腦缺血性中風,隨即為其注射溶栓藥物,再將她轉介至伊利沙伯醫院中風科團隊,緊急接受動脈血管取栓術。
術後病人回復清醒,肢體差不多恢復正常,吞嚥及溝通沒有問題,留院約兩周後出院,再由中風科護士診所、跨專業團隊預防中風訓練、中風病人支援小組跟進其病情。
余忠諍指出,中風並無先兆及症狀,除了低鹽低油的飲食習慣與運動可預防外,近年亦發現患有心房顫動的人,中風比率約為正常人的5倍,「心房顫動就是心臟跳動不規律時會形成血塊,並流到身體不同地方。」
手錶可監測間歇性心律不齊
他指隨着科技發展,一些手錶或設備能監測到間歇性心律不齊,「可考慮佩戴手錶等作監測。」
他亦建議市民在家中添置量度血壓的儀器,讓全家人養成測量血壓的習慣,「雖然缺血性中風較難預防,但控制好血壓可大大降低出血性中風的發生幾率。中風病人亦必須知道中風症狀以便及時就醫,這非常重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