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正在對峙的兩隻鬥雞。資料圖片

道家思想玄奧精深,說理不拘一格,讀者如果望文生義,往往會誤會文意,未得真旨。早前,本專欄曾指出,道家用語「我命在我不在天」、「人定勝天」並非強調人能戰勝天意,而是說明人心若能安定,便能順應天命,自定人生吉凶。上回,又說明「沉魚落雁」並非指魚、雁等動物因為人類女子的美貌而癡迷,而旨在闡發「一陰一陽之謂道」,強調世間並無絕對單一標準之理。

上述成語誤用,只屬冰山一隅。相關例子,不勝枚舉。又如「呆若木雞」,今多用作貶義詞,形容人外表呆滯,反應遲鈍,不善交際,不懂變通。但事實上,「呆若木雞」原是一個褒義詞,語本《莊子·達生》:

紀渻子為王養鬬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嚮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譯文

紀渻子為齊王馴養戰鬥用雞。過了十天,齊王問:「雞可以鬥了嗎?」他回答道:「還不行!牠看來仍很虛浮驕傲,只憑着意氣來裝模作樣。」又過了十天,齊王再度詢問,他仍說:「還是不行!牠聽到雞鳴,看到其他雞的身影,便想馬上應戰,不夠沉着。」再過十天,齊王再問,他又說:「還是不行!牠仍在瞪眼疾視對手,氣勢太過旺盛。」終於在十天後,齊王再問時,他說:「差不多可以了!牠現在對於其他鬥雞的鳴叫已無動於衷,外表看起來就像是隻木製的雞,精神悠遊自在,德性安定完備。別的雞沒有敢來應戰的,看見牠便轉身跑掉了。」

註釋

(1)紀渻子:人名,姓紀,名渻子,亦作消字。

(2)王:《經典釋文》引司馬彪注曰:「齊王也。」惟《列子·黃帝》引載曰:「紀渻子為周宣王養鬭雞。」諸家多據此謂「王」指周宣王。案:鬥雞之風,戰國時於齊國極為盛行。《戰國策·齊策》載蘇秦游說齊宣王曰:「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蹹踘者。」可證。本篇為王養雞之紀渻子,當為紀國後代,而紀國於公元前693年為齊襄公所滅,紀人遂附庸於齊。然則本篇之「王」,似當指齊王。

(3)鬬雞:一作鬥雞,觀二雞相鬥以作博彩之戲,乃社會當時一種流行娛樂。《說文》曰:「鬥,兩士相對,兵杖在後,象鬥之形。」「鬭,遇也。」段玉裁注云:「古凡鬭接用『鬭』字,鬥爭用『鬥』字。俗皆用『鬭』為爭競,而『鬥』廢矣。」

(4)雞已乎:已,已經,完成。《廣韻》:「已,成也。」《列子·黃帝》引作「雞可鬭已乎」,於義更顯。

(5)方虛憍而恃氣:方,正,適。虛憍,「憍」通「驕」,指虛浮不實,驕矜自大。恃氣,意氣用事。《說文》:「恃,賴也。」

(6)嚮景:嚮,通「響」,指雞的叫聲。景,通「影」,指雞的身影。此謂其聽到、看到其他雞的存在,便躍躍欲鬥。

(7)德全:德性完備,指其精神安定專一,不動不驚。

「木雞」形容態度穩重

「呆若木雞」的「木雞」指木製的雞,莊子用以形容人洞明天地萬物相對之道理後,心靈安定,態度穩重,對一切鏡花水月的外相,均不為所動,不再輕易被牽起情緒的精神境界。

此一體道後之精神境界,莊子稱之為「德全」。《莊子·天地》曰:「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託生與民並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備哉!」《刻意》篇又曰:「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均形容「德全」為一種體道而悠遊自在的逍遙精神,正可為本篇注腳。

相對外表兇悍、虛張聲勢的一般鬥雞,面對任何外在狀況皆能內斂沉穩、處變不驚的「木雞」,內心安定強大,真正深不可測。因此,木雞可以震懾異雞,自然無敵。老子所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等比喻,都是這個道理。

體「道」如此,體「仁」亦然,都不過是體會陰陽相對之理,在心性修為上知止知定的工夫。因此,孔子以「人不知而不慍」為君子之素養,以「從心所欲不踰矩」為其人生最終修為,孟子謂「仁者無敵」,其理近同,亦是一種安定自在的心靈境界,不妨合觀。

●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