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戴式VR眼鏡及穿越機。 網上圖片
●無人機足球。 網上圖片

近年來,無人機教育於香港及內地的中小學校園迅速普及,成為STEAM教育中一個重要的載體。

現時,最廣為人知莫過於把無人機編程加入於學校的課程當中,如受學界廣泛使用、由大彊推出的Tello Edu無人機,支持積木編程及Python程式編寫,通過飛行實驗學習無人機的飛行原理,延伸到透過編程控制無人機的飛行路徑、避障邏輯,甚至能加入人工智能的元素,讓無人機實現自主飛行、目標識別等功能,為未來的智能無人機應用奠定基礎。

時至今日,無人機教育已不單單是科技學習,更發展了多元的學習體系,甚至可以是一項充滿競技性的運動項目。今天,筆者想向各位讀者介紹,於學界中無人機教育中的新寵兒,第一人稱視角(FPV)穿越機及無人機足球,這兩大新興項目正以驚人的速度於香港及內地的中小學校園普及,更列入了國家全運會的項目之一。

第一人稱穿越機 考驗手眼協調

穿越機與普通航拍機截然不同,它追求的是極致的速度感和操控精準度。學生通過頭戴式VR眼鏡,以第一人稱視角實時操控無人機,在複雜的賽道中完成高速穿越。這種沉浸式體驗不僅考驗學生的手眼協調能力,更能培養其空間感知和快速決策能力。

學生於學習穿越機的過程中,通常會先於電腦上的模擬器練習開始,逐步過渡到實機操控。當中,穿越不同的賽道時需要學習如何進行路徑規劃與障礙規避,更重要的是於飛行過程中,穿越機免不了便是碰撞及損壞,所以學生亦需學習自己去進行維修及調整自己的穿越機,更會進行焊接、軟件測試等維修工序,從而深入了解到電機、電調、圖傳、飛控等核心部件的運作原理,與STEAM教育緊密連繫。

無人機足球 鍛煉反應能力

無人機足球的機體與傳統的無人機有所不同,除了基本的無人機設計外,更會以球形支架包裹整部無人機。比賽中,兩支隊伍需各自操控多架球形無人機,在專用場地內進行攻防對抗,目標是將「球」(即無人機)射入對方球門得分。

對比單人項目的穿越機,學生於學習無人機足球的過程中除了能提升他們的操控能力外,更要求學生團隊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與配合,培養了學生的領導力、團隊協作能力和戰術思維。

從以上案例可見,無人機教育能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更鍛煉他們的反應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競技意識。

競技項目接軌低空經濟

國家及香港現時正大力發展低空經濟,除了市民近年常見的航拍攝影及無人機群飛的燈光匯演外等消費領域的應用,香港政府於3月更正式公布低空經濟「監管沙盒」首批試點項目名單,發展公共領域、運輸及物流類領域等多個場景的無人機應用,如無人機載貨、於科學園及數碼港配送物品,甚至是進行檢測工作,美團推出的無人機甚至已經於市民的生活落地。

於教育層面上,國家教育部於2023年便針對高等教育新增了「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至於中小學的無人機教育,除了不同地區的課程發展外,相關賽事亦被列入教育部白名單賽事之一,如每年於重慶舉辦的全國青少年無人機大賽就有編程無人機、穿越機及無人機足球的賽事項目。而這股熱潮背後,是STEAM教育與體育競技的完美融合,更是接軌我們香港及國家的發展政策,精準對接低空經濟的產業需求,為未來低空經濟人才培養奠下重要的基石。

●陳恩鴻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STEAM教育統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