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醫學建議,成年人每天需7小時至9小時睡眠,但約1%的人群因基因突變成為天生短睡眠者,僅需4小時至6小時即可保持精力充沛。
研究發現,這類人群攜帶DEC2、ADRB1、NPSR1、GRM 等基因突變,這些基因通過調節睡眠周期、神經元活動及代謝效率,使其在更短時間內完成睡眠的修復功能。
例如,DEC2基因突變可增強食慾素(促清醒激素)的活性,而ADRB1突變使腦幹區域更易喚醒。動物實驗表明,攜帶這些突變的小鼠不僅睡眠時間縮短,還能抵抗睡眠不足導致的記憶損傷。
此外,短睡眠者常表現出高效代謝、抗壓能力強甚至更長壽的特點。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學者建立了「睡眠雙過程模型」,即睡眠由晝夜節律(生物鐘)和睡眠穩態(睡眠壓力)共同調控。
晝夜節律讓我們自然而然地在夜晚更易感到困倦,睡眠壓力則會在清醒時逐漸積累,在入睡時逐漸清除。不過,短睡眠者的存在促使科學家提出第三因素的猜想—行為驅動力,即個體內在動機(如工作、社交)可能突破生理限制,調節睡眠需求。
實際研究中發現,攜帶短睡眠基因的小鼠與阿爾茨海默病模型小鼠雜交後,大腦斑塊沉積顯著減少,或許攜帶短睡基因可以通過更高效的慢波睡眠(深度睡眠階段)或加速腦脊液清除代謝廢物(如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β澱粉樣蛋白)在短時間內完成神經修復。
儘管短睡眠者適應基因優勢,但普通人群若強行減少睡眠將面臨嚴重健康問題。長期睡眠不足(<6小時)可能導致脫髮、肥胖、免疫力下降,並增加心臟病、糖尿病風險。英國一項模擬研究預測,每日少睡1小時(僅6小時)持續25年,將導致肌肉萎縮、皮膚老化及慢性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睡眠品質比時長更重要。例如,工業化社會的人工光照打亂自然晝夜節律,而歷史上人類曾採用「雙相睡眠」(夜間分兩段睡眠,中間短暫清醒)適應環境,這種模式或可緩解現代人的失眠焦慮。
短睡眠者的發現挑戰了8小時睡眠規律,但神經學家路易斯·普塔克教授強調,睡眠需求如同身高,存在天然差異,盲目追求少睡有害無益。
此外,社會對長睡眠者(需≥9小時)的忽視可能導致強迫性睡眠剝奪,引發抑鬱等問題。
未來需平衡基因研究的潛力與倫理風險,同時推廣科學睡眠觀念:優先保證睡眠品質,避免過度依賴安眠藥物,並通過環境優化(如適宜溫度、減少熒幕藍光)提升效率。
睡眠的奧秘仍待破解,但短睡眠者的基因優勢為人類提供了高效睡眠的範本。從演化角度看,人類祖先因地面生活的安全需求與社會協作,可能逐步壓縮睡眠時間,將夜晚用於資訊交流與文化傳承。
結合基因科學與技術干預,或可實現「質變替代量變」,令人類能夠睡得又少又好,但在此之前,我們仍需保障充分的睡眠時間。
●文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