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耀基表示在南辦展好像回到了文化的故鄉。
●金耀基專門創作了諸多與河南有關的作品。
●寫於90歲的作品,正是金耀基當下心境的寫照。
●昨日金耀基在展覽開幕式中上台致辭。
●展出的作品展現了金耀基精湛的書法技藝。

「金耀基九十書法展」昨日(9日)在河南省美術館正式啟幕。「河南是漢文化中原聖地,洛陽是十三朝古都,鄭州古城有着3,000多年的歷史。在這裏辦展,就像是回到了文化的故鄉。」著名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感慨地說,「對於每一個中國讀書人來說,河南都是一種故鄉的感覺。80歲書法展在香港舉行,90歲書法展在河南舉行,我感到非常榮幸。」這場展覽,不僅是金耀基藝術生涯的一次精彩呈現,更是他對書法藝術、文化傳承以及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與表達。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實習記者 任舜丞 河南報道

金耀基的書法作品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此次展覽的100多幅作品,其中60%至70%為自己90歲所寫,其餘大多是85歲至89歲的作品。他還專門創作了諸多與河南有關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他精湛的書法技藝,更傳遞出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文化的執着追求。河南省美術館書記、館長董繼武在歡迎詞中表示,金耀基以學者之思治學,以文人之魂書藝,融通中西文化,其每一幅作品皆是「以筆寫心」的精神寫照,每一筆墨痕都承載着對中華文化基因的深情守望。

「90歲寫字更加健而有力」

金耀基自幼在父親的督導下勤練書法,少年時代便已踏上「翰墨之道」。他鍾情於行草書,形成了獨特的「金體」風格。「我的書法追求飄逸與風韻,受敦煌飛天佛像等文化元素的影響,我希望字能動起來,展現出風動的美感。」90歲的他並未有「人書皆老」的感覺,他反而覺得:「90歲比80歲時寫得更有進步,字更加健而有力。」

在書法藝術的探索中,金耀基深刻體會到了書法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變遷。「書法在中國從漢到晉朝時期已經真正出現,被譽為『不朽之盛事』。然而在上世紀初,隨着西方文化的強勢進入,中國書法的藝術性卻遭到了質疑。」他回憶道,「當時有人認為書法不是藝術,甚至在民國初年,有學者主張漢字拉丁化,認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但金耀基堅信,書法是中國的第一藝術,它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在世界藝術舞台上佔據着獨特地位。「如今,書法在世界範圍內的重要性已經毋庸置疑,它是中國藝術的獨特代表。」他自豪地說。

董繼武亦表示,期待能夠以這場展覽為契機,架起傳統與現代的橋樑,讓更多人通過筆墨讀懂中華文化的精神密碼。

笑稱百歲展或與機器人同辦

金耀基的書法展,不僅是他個人藝術成就的展示,更是他對文化故鄉的深情回望,對書法藝術的堅定信念。金耀基一生與書寫有不解之緣,就書寫性質言,「學術書寫」是其書寫的中心,也是其志業所在。金耀基中文著述在百萬言以上,出版了《從傳統到現代》《百年中國學術與文化之變:探索中國的現代文明秩序》《中國的現代書寫》等。散文名家董橋論「金體文」時說:「這是文學的神韻,是社會學的視野,是文化的倒影,更是歷史多情的呢喃,都在金耀基的胸中和筆底。」

金耀基不僅在書法藝術上充滿熱情,他的幽默風趣也讓這場展覽增添了許多色彩。「90歲辦展已經很幸運了,古人可沒有這樣的待遇。」他笑着說,「王羲之當時只能在紹興和朋友喝喝酒,哪有我們現在的美術館。」他還展望未來,幽默地表示:「如果100歲時還有展覽,恐怕要和機器人同辦了。不過,機器人可能還搞不清楚我的書法,畢竟我的字可是有獨特韻味的。」

筆墨為媒 搭建豫港文化交流橋樑

中華教育文化交流基金會會長、集古齋董事總經理、香港書畫文玩協會會長趙東曉在展覽現場表示,河南,這片承載着中華上下五千年人文記憶的土地,是中華文字起源與書法演變的發源地,書法藝術在此代代相傳。此次書法展由河南省美術館與集古齋聯合舉辦,金耀基教授更是學貫中西、藝術融匯古今的大家,其書法源於家學,兼經碑帖熏陶,既具渾厚傳統文化底蘊,又有學術教育沉澱,於道法自然與直指本心間,賦予書法獨特藝術性與哲理性,其筆下線條精工揮灑,韻味別具。

開展現場觀眾絡繹不絕,金耀基的作品或優美飄逸、或古樸蒼勁,盡顯書法魅力,令到場嘉賓讚嘆不已。趙東曉表示,書法作為中華文化獨特符號,是無聲詩、無圖畫。此次書法展,以筆墨為媒,為河南與香港搭建起文化交流橋樑,有望不斷增進兩地情誼,促進文化深度交融,讓豫港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之路上攜手共進,書寫更多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