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兵 紀錄片導演、歷史學博士
在敦煌,在中國佛教發展的漫長歷史進程中,有一位備受尊崇的高僧——竺法護,因其出生於敦煌,後被世人尊稱為「敦煌菩薩」。
關於竺法護的生平,文獻記載有限且存在不同版本,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命運軌跡。一種說法是,在西晉末年戰亂之後,他回到家鄉敦煌,繼續投身於翻譯佛經的偉大事業,最終在敦煌安享晚年。另一種說法則是,在戰亂中,他帶着弟子踏上離開長安走上流亡之路,抵達昆明,最終在雲貴高原的滇池湖畔病逝。
儘管其結局說法不一,但可以確定的是,竺法護出生於敦煌,8歲時便出家成為沙彌。幼年的他天賦異稟,展現出非凡的學習能力,據說一日誦經可達萬句,且過目不忘。自幼便對知識充滿渴望的他,心懷高遠志向,立志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時期成為一代譯經大師。
在他成年後,中國歷史進入三國時期的曹魏階段。彼時,諸葛亮已然離世,曹操的子孫後代逐漸被司馬家族掌控,一場改朝換代的歷史大變局即將來臨。在這風雲變幻之際,竺法護西行萬里,在西域各地,潛心研習佛教語言與經典。早在敦煌生活時,他已經精通佛教教義,也對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以及道教的黃老之學有着深入的了解。
為求更深的道法學問,他也雲遊天下,拜訪各路高人,博採眾長。
當中國社會正經歷着翻天覆地的變革時,竺法護心無旁騖,潛心鑽研,憑藉深厚的學識積累,逐漸成長為一代學識淵博、精通經藏的高僧。熟悉歷史的人皆知,魏晉時代的文人雅士崇尚談玄說道,以秀骨清像為美,這一形象在敦煌壁畫中屢見不鮮。與此同時,佛教正處於中國化的進程之中,中國文化也開始逐步融入佛教思想。在此變化下,竺法護開啟了他的譯經生涯。
在從敦煌前往長安的漫長道路上,在廣袤的河西走廊之間,留下了竺法護為譯經而奔波的無數身影。當時,著名的唐三藏玄奘法師尚未誕生,其譯經事業更是在遙遠的未來。而竺法護已在這一領域先行一步,翻譯了眾多經典,對後世佛教傳播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文獻記載中,有一則故事頗為引人入勝。某時,竺法護曾隱居於深山之中,其修行之處有一清澈溪水,每日他都在此取水飲用、洗漱。一日,一位砍柴的樵夫不慎將溪水弄髒,神奇的是,山泉頃刻間便枯竭消失。面對此景,竺法護在溪邊嘆息道:「溪水既已枯竭,吾唯有離開此地,另尋安身之所了。」不料,話音剛落,乾枯的溪水竟再次潺潺流淌,清澈如初。這雖為一則傳說,卻寓意着竺法護高深的修行境界。今天在長安某處還留存着他生活的遺蹟,讓後來人憑弔懷念其對敦煌、對中國佛教文化的貢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