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岳衡 全國政協委員 立法會議員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對外採取單邊手段,試圖用關稅政策和貿易保護主義實現所謂「美國優先」全球貿易格局;對內則繼續削減政府開支、收緊移民政策等,對美國內政、國際經貿和地緣政治帶來新一輪衝擊。作為高度外向型經濟體,香港首當其衝。但是歷史告訴我們,危中有機,香港在謹慎應對挑戰的同時,更要看到挑戰背後的巨大機遇,充分利用香港所長,靈活應變,在特朗普2.0時代危中尋機。

4月2日,特朗普宣布對全球貿易夥伴加徵「對等關稅」,並多次威脅上調對華關稅,導致中國商品累計關稅高達245%。香港作為實行零關稅的自由港,要看到關稅戰下的新消費機會和戰略窗口機遇。一方面,香港市場上包括美國在內的外國商品以及內地商品價格優勢顯著,吸引大量來自內地及海外的消費者。另一方面,憑藉零關稅優勢和國際仲裁中心角色,香港能夠為化解關稅爭端提供一種新途徑,利用成熟的普通法體系和專業服務網絡,協助跨國企業設計出更具彈性的供應鏈方案,抗衡貿易壁壘衝擊。更關鍵的是,香港在數字清關、綠色產品認證等新型貿易基建的先行實踐,可為重構多邊貿易規則提供重要試驗場,推動國際貿易環境向更開放包容的方向發展。

特區政府應鼓勵和支持本地企業發展跨境電商平台,連接內地消費者與國際市場,通過降低物流成本、優化購物體驗,增強競爭力,吸引更多海外品牌通過香港進入內地市場;二是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探索在貨物通關便利化、金融服務創新等方面的合作模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自由貿易區域;三是依託香港成熟的普通法體系,設立專門處理國際貿易爭端的仲裁中心,提供高效、公正的爭議解決機制,吸引更多跨國企業在港設立總部或區域辦公室。

中概股回流 港必成首選地

關稅戰影響下,中美關係不確定性增加,中概股ADR會否在美退市並回流港股,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話題。香港已經設立海外上市企業回歸的便利框架,目前基於港交所規則,篩選出符合雙重上市和第二上市標準的標的有超過30家公司,多數在美股市場成交活躍。未來地緣政治衝突若升級,引發中概股回流,不僅有機會為香港帶來短期資金流入,市場交投進一步活躍,更為香港升級全球資產配置能力提供契機。

香港應當通過制度創新、科技賦能和生態優化,做好中概股回流準備,逐步從「中介型市場」轉向「全球資本配置樞紐」。具體而言,一是要為市場流動性做足準備。通過推動「新股通」、擴大「港股通」、擴大人民幣櫃台等創新機制吸引更多活水,針對內地養老基金、中東東南亞等新興市場主權財富基金及養老金,進行專項宣傳路演和建立綠色通道,培育更多長線資金參與港股市場。二是強化市場基礎設施韌性和配套的金融產品體系,提升港交所處理擴容交易的能力,推動金融機構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配套的對沖及風險管理工具。三是監管部門加強協同溝通,就規則衝突解決、審計底稿互認等進行有效銜接,在提升監管效率和維護市場穩定之間達至良好平衡。

打造「留學香港」品牌

特朗普上台後亦收緊簽證政策,撤銷大批在美國際學生的簽證或合法居留身份,這些舉措間接影響國際學生赴美學習意慾,留學生回流或成為新趨勢,這也為香港加速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帶來重要機遇。香港擁有5所全球百強大學,是區域內難得的國際化教育高地,絕佳的地理位置、專上教育文憑的高認受性和相對平價的升學費用,使留學香港可以成為留學生的「性價比」之選。

就此,香港一要做好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建設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就香港的中長期人力需求及專上教育架構和內容進行策略研究,訂立一套詳細的發展藍圖,分階段、分領域推進樞紐建設;二要持續提升專上院校教研水平和硬件設施,在確保本地學生學位供應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教資會資助大學和自資院校的非本地收生上限,鼓勵與協助大學開設更多國際化課程,為留學生提供雙學位、國際交換計劃、跨國合作課程等多元選擇;三要加強國際招生工作,特別針對美國回流學生,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學生制定相應招生政策和宣傳措施,通過舉辦海外專場宣傳活動、國際教育展覽等方式,吸引更多國際學生來港就讀,保持生源國際化。

建設灣區產業研發集群

香港當前正大力布局發展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和國際人才中心,需要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力,盡可能地提升對全球「最強大腦」的吸引力,把握機遇,以產業和研發集群吸引力,招徠、留住科研人才。一方面要聚焦於建設「國際基礎研發集群」,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建設國際人才高地;另一方面,香港要發揮自身金融優勢,加強資本賦能創科產業,支持各種引導基金設立專項產業基金,重點投向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鼓勵發行債券、銀團貸款、項目融資,為產業集群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