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第一時間看了真人真事改編的《水餃皇后》。與其說看故事,不如說想看憑《無間道》成名、又拍了多部主旋律電影的劉偉強如何處理這類女性題材,以及常在央視春晚演喜劇小品的馬麗怎麼演繹單親媽媽的悲情。兩人都沒讓我失望。

這是典型的「獅子山故事」,也是一段新移民奮鬥經歷、女性自強自立的傳奇人生。但劉偉強沒把它拍成勵志故事,也沒把主人翁刻畫為女強人,而是從媽媽的角度出發,並生動地呈現了有溫度、有味道的鄰里群像。

電影一開始,還在青島的臧姑娘教兩位幼女包餃子,並與媽媽、妹妹一道吃水餃。媽媽叮嚀她如何在婆家當個好媳婦。當年,媽媽教會她包水餃,媽媽這味道溫暖着女兒,也成就了女兒後來的事業。

臧姑娘原型就是今日在超市買到的水餃品牌「灣仔碼頭」的創始人臧健和。早年的遭遇很悲涼──原在山東當護士的她「文革」期間與一位來華工作的泰籍華僑相愛並結婚,產下二女不久,丈夫回泰奔父喪後就留在當地生活。3年後的1977年,她帶着兩個分別8歲和4歲的女兒來港會親,始知丈夫已在泰另娶妻並生下兒子。她不願到那邊當妾,與女兒留在香港。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香港雖然百業興旺,但對一個舉目無親又語言不通的單親媽媽來說,當中的艱難和苦楚可以想像。從當洗碗工、清潔工開始,再到成為無牌小販賣水餃,備受歧視,還不時「走鬼」。幸好,她租住的房間有一群由多位香港資深演員飾演的鄰居,三流九教,卻有情有義。尤其是惠英紅飾演的包租婆和袁富華飾演的糖水伯給予安慰、鼓勵和支持。老戲骨們將底層人物的神形演得很地道。

其中一場講黑社會大佬帶人來碼頭收保護費,有人調戲起女兒,情急的媽媽拿起菜刀,要跟他們拚命。各人為眼前女子的舉動愣住了。大佬想起他媽媽當年為年幼的自己出頭的情形,似曾相識,隨即收起兇惡的表情,與手下付款吃了水餃後,不但承諾保護費減半,還向她預訂500隻水餃,為其媽媽做壽。這筆大生意成為一個轉折點。媽媽的味道化為力量,感動了周圍的人,女兒的乖巧則成為媽媽的精神支柱。影片有多個母女仨相擁,以及女兒稚拙的言行觸動媽媽的鏡頭,令這個故事悲中有喜、苦中有樂,觀眾也感受到香港曾經的濃烈人情味。

電影很感人,不少細節更值咀嚼,唯導演想表達的東西太多,分散了主題,比如生意獲注資之後的部分略長,有點說教成分。拍人物傳記,早期的奮鬥過程才最吸引,成功之後最好點到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