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潤隆地副總經理周明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葉紫翎 攝
●社區客廳環境溫馨。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葉紫翎 攝

華潤隆地研物管場景結合智慧社區 盼為港經濟轉型注新動能

當香港22萬劏房戶在逼仄空間蜷縮時,一家中資企業正用社區客廳試圖改善基層生活。華潤隆地創紀錄以約120天打造了目前全港最大的社區客廳,將養老院舊址變為民生樞紐,全港首個簡約公屋—元朗攸壆路項目也是由華潤隆地負責運營。企業正與一些合作夥伴探討跨境供應鏈合作,將內地質優價廉的商品引入香港基層社區。與此同時,華潤隆地正探索數字化轉型,將物業管理場景與智慧社區、節能系統結合,「我們希望通過科技和金融手段,為香港經濟轉型提供新動能。」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章芸菲、葉紫翎

特區政府最新調研顯示,全港約有11萬間劏房,涉及高達約22萬名劏房居民,其中約20萬劏房戶分散在深水埗、土瓜灣等區域。他們的居住環境惡劣,私人空間嚴重不足,更無餘力承擔社區活動成本。政府提出社區客廳計劃,旨在解決劏房戶缺乏公共活動空間的問題。華潤隆地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華潤隆地副總經理周明在接受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訪問時表示,企業43年的發展歷程始終貫穿「取於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當特區政府提出「精準扶貧」計劃時,華潤隆地第一時間作出了響應。

土瓜灣社區客廳於2024年9月開幕,面積接近7,000平方呎,提供廚房區域、餐廳、音樂室、健身設備等設施,以及功課輔導服務等社區支援服務,預計可服務區內600劏房戶,全年服務人次約9萬人。

回憶起土瓜灣社區客廳的建設初期,周明告訴記者,項目選址階段正值2023年末,「那時候,團隊克服年末繁忙與春節休假,耗時兩個月在土瓜灣宋王臺附近找到理想場地,一棟三層、總面積約1萬平方英尺的閒置物業,毗鄰劏房戶聚集區,交通便利且空間充足。」

養老院改造只花4個月創紀錄

「選址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周明回憶,團隊為此每天奔波於全港各區,最終在春節前夕確定土瓜灣場地。該物業原為養老院,電力設施老化,每層僅200安培電力,遠低於政府要求的標準。華潤隆地緊急協調電力改造,確保硬裝施工不受影響。

項目從簽約到建成僅耗時約4個月,創下香港同類工程的最快紀錄。周明透露,硬裝團隊與承包商緊密合作,「趕進度」成為常態。最終,項目硬裝部分在2024年4月份完成,軟裝合作方東華三院也在兩個月內完成設備採購與安裝。

「4個多月的戰鬥狀態,每一個環節都要緊密銜接。」在經歷各種協調、溝通,以及在設計過程中的各種考慮,最終土瓜灣社區客廳成功在預期時間開放。

社區客廳僅是華潤隆地民生實踐的「冰山一角」。周明表示,企業在物業管理、公屋運營、外勞宿舍管理等領域正持續深耕。與此同時,華潤隆地正探索數字化轉型,將物業管理場景與智慧社區、節能系統結合,同時計劃整合優質資產發行REITs(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盤活香港沉澱的不動產資源。「我們希望通過科技和金融手段,為香港經濟轉型提供新動能。」周明說。

盼把港經驗複製到「一帶一路」國家

周明表示,企業計劃將香港成熟的社區服務模式複製到泰國等「一帶一路」國家。「我們在泰國擁有都市綜合體,包括寫字樓、商場等。依託華潤集團在東南亞的布局,未來可將智慧社區、物流網絡等經驗輸出,助力中國企業國際化。」

在採訪過程中,周明反覆提到「社會責任」四字。「華潤隆地作為華潤的一分子,一直積極踐行社會責任,並通過引入科技應用、促進就業等方式,為國家發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貢獻力量。」他對記者說,華潤隆地也致力於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聯通內地和海外,「讓香港社會感受到中資企業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