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客廳是一個『放大版的家』。」社工鄭先生介紹,在社區客廳一樓,有一間名為「土膳巷」的「食物銀行」,居民可憑每日簽到、參與活動積分兌換米糧、洗衣液等食品和日用品。在這裏,居民還可以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形成「使用—貢獻—獎勵」的良性循環。

「每一項優惠皆是由社區客廳工作人員向商戶爭取得來。在工作人員努力下,九龍城、土瓜灣已有愈來愈多商戶願意提供優惠。在基金贊助下,社區客廳提供免費上門服務如換燈、清洗冷氣機等,幫助有需要者降低電費支出。」鄭先生說。

被問及社區客廳為劏房戶生活帶來的最大改變,鄭先生表示,活動空間得到明顯改善,人的情緒也會明顯轉佳。

單親媽媽張女士的生活就因為社區客廳的存在得到改善。社區客廳聯合周邊商戶提供優惠,讓獨自撫養兩個孩子的她可以在食肆、文具店享受折扣,每月節省數百港元開支。

除了柴米油鹽,劏房戶在社區客廳更感受到濃濃人情味,親身體會到生活發生改變。正在領取綜援家庭的劉女士一家四口,包括一名約5歲孩子,目前擠居在約200呎的劏房,屋內僅容納一張雙層床、洗衣機和冰箱。

由於空間十分有限,爐具甚至都未有位置擺放。劉女士在社區客廳使用最多的區域是廚房備餐間。在廚房備餐間,配備有爐具以及其他烹飪所需用品。在這裏,劏房戶通過參與活動獲得積分換取免費米糧調料,更將客廳變成「第二個家」。

居民:識到新朋友 擴展社交圈

同時,社區客廳設有遊戲區域,劉女士的孩子在這得到了一個理想的娛樂空間,認識了許多新朋友,擴展社交圈子。過去,由於居住空間狹窄,家長忙於各類家庭事務,家中的玩具亦不多,劉女士的孩子較少有與同齡人「互動」的機會。現在,孩子在此做功課、玩耍,家長則利用廚具準備餐食。值得一提的是,社區客廳設有功課輔導班,解決部分家長「無力指導功課」的焦慮。

劉女士由於長期在狹小的劏房面對着長者和小孩,承擔照顧者的角色,時常倍感壓力,「在社區客廳有許多綠色植物,溫馨的布置令她能夠紓緩生活壓力。孩子認識新朋友後開朗許多。」

同樣受助的還有不少社區客廳會員。楊先生家中的天花板石屎剝落,呈現裸露鋼筋,危及安全。楊先生時常到社區客廳暫避,工作人員還轉介合作裝修公司提供優惠維修。

會員義務修理水箱 劏房戶感動

夏小姐則因洗手間水箱出現嚴重漏水問題,導致無法沖廁感到十分困擾。在社區客廳會員中,具相關背景的維修技能者主動上門免費幫忙修繕。鄭先生表示,夏小姐本以為要「挨貴價」維修,沒想到有會員願意伸出援手,令她十分感動。

鄭先生還透露,未來將擴大服務至九龍城及土瓜灣區低收入家庭,並針對少數族裔推出清真食品櫃及中文班,讓不同背景居民都能感受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