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霆邦 中國香港低空經濟協會創會主席
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內地交通出行人數超過14.65億人次,各地人山人海,從北京到上海等地方,都充滿出行的旅客。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在今年五一假期,低空旅遊開始引發消費力量。在浙江烏鎮,直升機俯瞰千年水鄉航線,單日預約量突破500人次;深圳大鵬灣的「空中瞰海島」項目,帶動周邊酒店入住率飆升40%;廣州塔頂的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體驗,更成為社交媒體的流量密碼。這種以「直升機+」為核心的消費浪潮,其實也為香港這個國際旅遊城市帶來啟示,若然低空經濟能成為新旅遊項目,香港要如何善用機會,構建「海陸空三維旅遊生態」,將維港的天際線從觀景台延伸至雲端?
構建「海陸空三維旅遊生態」
對於低空經濟、「空中走廊」在內地的成功經驗,筆者認為當中的關鍵,在於「空間價值的重構」。以浙江烏鎮為例,8公里的空中航線,遊客在300米高空不僅能捕捉運河如絲帶般的蜿蜒紋理,更可透過AR眼鏡即時解讀千年漕運史。這種將物理空間轉化為文化敘事載體的創新模式,正為香港提供示範。
香港擁有全球獨有的「山海城」景觀:維港兩岸摩天樓群的金融脈動、大嶼山天壇大佛的禪意雲海、西貢火山岩地貌的地質奇觀,皆是天然的低空旅遊IP。若能借鑑烏鎮經驗,開發「中環金融軸線夜航」、「地質公園億年時光走廊」等主題航線,配合機載VR技術實時解說,便能將15分鐘的飛行體驗轉化為沉浸式城市故事。
除了本地的低空經濟發展,跨境合作的低空經濟發展,一樣大有可為,自深圳蛇口至香港信德碼頭的跨境直升機航線復航後,單程票價雖高達4,000港元,但商務客預訂率仍穩定在八成以上,這折射出粵港澳大灣區「低空商旅圈」的龐大需求。值得關注的是,珠海橫琴與澳門聯動開發的「空中看港珠澳大橋」項目,已實現直升機觀光與深合區免稅購物的無縫銜接。如果香港能借鑒經驗,開通「香港迪士尼—珠海長隆—澳門歷史城區」黃金三角航線,並與大灣區「一程多站」簽證政策對接,便能將跨境飛行從交通工具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旅遊產品。
發展低空經濟 政策要創新突破
去年,內地出台《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通過「空域分級劃設」、「審批備案制」等制度突破,令低空旅遊項目審批時效壓縮70%。反觀香港,現行《民航條例》對低空飛行有嚴格限制,較難匹配產業發展的需求,政策要創新而且突破,考慮到安全等因素,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在大嶼山南部、啟德體育園等非敏感區域劃定「低空經濟試驗區」,試點「即報即飛」簡化流程,同時參考海南自由貿易港的航空稅收優惠政策,對符合標準的運營商減免30%航空燃油稅。若能再推進一步,可以考慮在西九文化區、北部都會區預留智能化垂直起降點,並將「低空走廊」納入《香港2030+》空間發展戰略。
筆者須指出,低空經濟的效益,絕不止於旅客、乘客單純坐直升機的費用,而是聯動和計及周邊的消費效應,再以浙江為例,數據顯示,每位低空旅遊者的關聯消費可達基礎票價的2.5倍,涵蓋高端住宿、餐飲、文化體驗等鏈條。若香港每年吸引50萬人次低空旅客,以人均消費6,000港元估算,可直接創造30億港元收入,並帶動周邊產業增收逾80億港元。更為深遠的價值,則在於旅客在高空以新視角欣賞香港的城鄉風光,香港也可由「購物天堂」升級為更全方位的旅遊城市。
低空經濟發展,善用「空中走廊」,絕非簡單的交通方式迭代,而是一場重塑城市競爭力的空間革命。當深圳前海已規劃20個城市空中交通起降點,香港更需要把握好大灣區低空開放的制度紅利。從維港上空的第一條觀光航線,到串聯大灣區十一城的「低空中軸線」,香港這個國際級的魅力之都,絕對有條件迎來「向天空尋效益」的歷史契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