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崑山當代崑劇院改編復活的《梧桐雨》。 資料圖片

唐朝詩人白居易所寫的《長恨歌》膾炙人口、小兒皆識,因而流傳千古。「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感動人心,「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更令很多有情人同聲一哭。後人依此譜寫詩詞故事,元朝時,有人將《長恨歌》作為藍本,改編成雜劇戲曲,其中尤以白樸的《梧桐雨》被公認為最優秀作品。

經歷戰亂棄仕途 投身雜劇創作

白樸,原名白恒,字仁甫。後改名白樸,字太素,號蘭谷,汴梁人,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合稱「元曲四大家」。其代表作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東牆記》等。他出身士大夫之家,父親白華為金朝進士,官至樞密院判。由於白華家與大詞人元好問交情甚好,兩家人經常來往,白樸自少在此氛圍下成長,本應讀書求學、談文論藝、考取功名,然後順風順水,入朝為官。可惜他生不逢時,恰遇戰亂,幼年都在逃亡中度過。

在一次逃難之中,白樸與父母失散,幸得元好問尋獲收留,並撫養成人。後來父親白華歸順元朝,安定下來後接回白樸,讓他好好讀書,將來可以入朝為官。惟白樸在流離失所時曾見過蒙古統治者的殘暴,極為不滿,遂放棄求仕之心,轉而專心文學的創作。

白樸在雜劇創作上成就最為顯著,一生中共有雜劇十六套,其中就以《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簡稱《梧桐雨》)最為矚目,也最受歡迎。他的劇名取自白居易《長恨歌》中的「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中的「梧桐葉」一句。在《元曲選》中,此劇題目正名為:安祿山反叛兵戈舉,陳元禮拆散鸞鳳侶;楊貴妃曉日荔枝香,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梧桐雨》全劇分為楔子和四折戲,楔子先講安祿山貽誤軍機,被押送京城準備問罪處斬。但唐玄宗惜才,不僅沒處置他,反而讓他做楊貴妃的義子,並授予官職。由於唐玄宗養虎為患,讓安祿山官愈做愈大,控制了軍政大權,終釀成了「安史之亂」。

正文之第一折,述在七夕時節,唐玄宗賜楊貴妃金釵鈿盒,並對牛郎織女星發誓,願「世世永為夫婦」。可惜「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 (《長恨歌》) ,亂軍攻至,劇情進入第二折,唐玄宗倉皇入蜀,並傳位太子李亨。至馬嵬驛時,大軍不前,將軍陳元禮請誅楊國忠兄妹。玄宗只得命貴妃自縊於佛堂中。

第三折講唐玄宗悲傷不已,亂平後返回長安,仍思念貴妃,一日夢中見到貴妃,卻為梧桐雨聲所驚醒,追憶往事,不勝惆悵垂淚到天明。此折為全劇感情上的高潮。到最後的第四折講玄宗在孤獨傷悼之餘,常對着梧桐回憶,當日貴妃在舞翠盤時,是在此梧桐樹下;今日夢境相尋,卻被它驚醒。

梧桐貫穿全劇 啟發後世劇作

白樸將梧桐貫穿在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中,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也讓《梧桐雨》在戲曲藝術史上創下極高成就,所以清代學者李調元在《雨村曲話》中說:「元人詠馬嵬事無慮數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劇為最。」後世很多劇作家由此得到靈感,紛紛加入創作或改編,如明代的王湘、徐復柞及清代的洪昇、鈕格、孫郁、唐英等,令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衍生出更多精彩的內容。

●任平生 資深中學中文科教師,多年深耕於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