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資料圖片

前陣子給碩士生上《中國文化專題》時,有一組同學的專題研習就是以「北斗」為主題,從古代北斗信仰說到今天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簡稱北斗系統)。北斗系統今日已經在民間廣泛應用,最簡單莫如我天天使用的「某德地圖」,它的精準度讓我十分驚訝,不得不佩服。

北斗七星主「生殺」

說到「北斗」,當然要說說作為星辰的它。司馬遷《史記·天官書》說:「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後來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引《春秋運斗樞》解釋道:「斗,第一天樞,第二璇,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標,合而為斗」。「斗」是古代的盛酒器;前四星為「斗魁」,後三星為「斗柄」,七星合起來就像一個帶柄的「湯勺」。

至於「七政」,《史記索隱》引《尚書大傳》解釋道:「七政,謂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為政也。人道政而萬事順成。」簡單而言,在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觀中,「天」與「人」是能相互感通、感應的,所以天上的「北斗」運轉與人世的「七政」是相互呼應的。用班固《漢書·天文志》的說法,「斗」就是「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海」,能夠「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緒紀」。

人們也認為北斗應諸於人事上,可以主宰「生殺」。《西京雜記》有個小故事,說漢高祖寵妃戚夫人曾在「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戶」與人下「圍碁」,而在局中的「勝者終年有福」,「負者終年疾病」。於是戚夫人便「取絲縷」,向「北辰星求長命」免卻此禍。雖然《西京雜記》是一部古代小說,但這也反映了漢魏時期民眾對北斗主「生殺」、「壽夭」的思想。事實上,據《漢書·郊祀志》,北斗早已成為國家祭祀的對象之一,與日、月同享禮遇。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大量吸納了中國傳統的思想與信仰。「北斗」也因此成為了道教主要的信仰內容。

與地下眾生相互感通

據《太平經鈔》戊部卷五謂:「天斗所破乃死,故魁主死亡,乃至危也」,天上北斗與地下眾生是相互感通,人的禍福壽夭是由天上斗星所主。道教重要經書《度人經》謂:「東斗主算,西斗記名,北斗落死,南斗上生,中斗大魁,總監眾靈」,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的斗星,合稱「五斗」,是管轄人們生死禍福的星曜。而其中論述「北斗」的重要經書《太上玄靈北斗本命長生妙經》(「五斗經」之一),更明言「北斗司生司殺、養物濟人之都會也」。因為塵世間的所有人,都是「既稟天地之氣,陰陽之令」,而「為男為女,可壽可夭,皆出其北斗之政命也」。

因此,道教也有不少科儀是以「北斗」「南斗」為主要祭祀、祈禳的對象。像全真道便有「清術禮斗科」,其要義便是朝禮「斗姥元君」(道教神祇,是北斗眾星之母)及「北斗星君」(道教神祇,與南斗星君並稱的星君)以求增福延壽。

說到這裏,我便想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點燃「七星燈」祈禳借壽。因為這個故事,我小時對有關的知識特別好奇。記得,我因此到圖書館借了一堆紫微斗數的書看。那時候,半明不明生吞活剝了一些內容,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北斗七星」在紫微斗數中的叫法——貪狼(天樞)、巨門(天璇)、祿存(天璣)、文曲(天權)、廉貞(玉衡)、武曲(開陽)和破軍(搖光),日後再詳說。

●葉德平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