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洪良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浙江省同鄉會聯合會會長

粵語作為漢語七大方言之一,承載着嶺南地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粵港澳大灣區居民的重要交流工具,也是全球超一億使用者的語言橋樑。然而,在普通話推廣與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粵語的生存空間正逐步縮小,文化傳承面臨嚴峻挑戰。當前亟需通過系統性舉措構建粵語保護與發展長效機制,守護中華文化多樣性。

粵語的式微已滲透至社會生活的多個層面。在教育領域,粵語逐漸邊緣化,中小學課堂中粵語使用頻率顯著下降,青少年普遍存在「能聽不能說」的現象;高校亦缺乏系統的粵語教學體系,專業研究與翻譯人才斷層。媒體傳播方面,傳統粵語廣播電視節目逐年減少,新興平台對粵語內容的關注度不足,公共傳播渠道的收縮削弱了語言的社會影響力。與此同時,粵劇、粵曲等以粵語為載體的傳統藝術形式因受眾老齡化、資金短缺等問題陷入困境,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逐漸淡化。更為關鍵的是,粵語保護工作長期缺乏頂層設計,政策分散、投入不足、區域協調機制缺失,難以形成可持續的文化生態。

面對這一現狀,需以全局思維推動粵語保護與傳承工作。國家層面應制定《粵語保護和發展規劃》,明確立法保障與資金支持路徑。通過設立專項基金,統籌資源用於語言研究、教材開發及文化遺產搶救,同時鼓勵地方因地制宜推出配套措施,形成上下聯動的治理格局。教育體系的重構至關重要——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小學開設粵語必修課程,開發分級教材並配套實踐教學活動,將語言學習與嶺南文化體驗相結合;高校層面增設粵語相關專業或研究方向,培育兼具語言能力與學術素養的人才隊伍,為文化傳承注入源頭活水。

文化產業振興需釋放市場潛力與社會力量。政府可通過稅收優惠、項目補貼等方式扶持粵語影視、音樂、出版等領域的發展,鼓勵創作兼具藝術價值與時代氣息的作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粵語文化品牌。依託節慶活動、數字平台搭建展示窗口,舉辦粵語文化節、青年創意大賽等活動,激發公眾參與熱情。此外,數字化技術可突破地域限制——建立粵語語音數據庫與在線學習平台,開發互動性強的APP及虛擬現實課程,讓更多群體便捷接觸並掌握這門語言。

區域協作是實現長效保護的關鍵。粵港澳三地可共建粵語文化生態圈,聯合開展學術研究、非遺技藝傳承及國際傳播項目。例如,依託大灣區高校聯盟成立粵語研究中心,推動語言學、人類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藉助文旅融合契機,設計跨城文化線路,將粵語元素融入旅遊產品開發;通過制度化合作機制,打破行政壁壘,凝聚多方合力,共同應對語言瀕危風險。

粵語是中華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政策引導、教育普及、文化創新與科技賦能,方能築牢其傳承根基,讓粵語在新時代煥發活力,為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