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華

世間有一種愛,溫潤且綿長。它不會因時光的更迭而褪色,也不會被歲月的浪潮沖淡,這便是母愛,一種與生俱來、深入骨髓的情感羈絆。

兒子呱呱墜地時僅5斤6両,小小的身軀蜷縮着,皮膚皺皺巴巴,模樣並不好看,但這個小生命卻像一束強光,帶着神奇力量點亮我的世界,開啟我作為母親的新旅程。

那時生活條件差,家中沒有取暖設備。寒冬時節,為了不讓孩子受凍,我先用吹風機烘熱孩子要換的衣物,再用它暖孩子的被窩。夜裏,我不敢睡得太沉,稍有動靜就會突然驚醒,總擔心他着涼或者尿濕床鋪。偶爾睡過頭,迷糊之中摸到他冰涼的小手,我會滿心自責與心疼,趕忙把他摟進懷裏,用自己的體溫去溫暖他。初為人母,歡喜與無措相互交織,在手忙腳亂間感受哺育孩子的苦與樂。有了孩子,我的生活便全然圍着他轉。清晨被他那嘹亮又急切的哭聲喚醒後,便是餵奶、換尿布等一系列事情。這小傢伙的需求變幻無常,就像6月的天氣般難以捉摸。

有時想抽空做點事,好不容易把他哄睡,我的手剛挪開,他便倏然醒來,還朝着我咿咿呀呀地笑呢,那可愛的模樣真是讓人又愛又氣。帶他出門時,得準備所需的物品,大包小包的。要是獨自外出,心裏時刻牽掛着孩子,哪怕置身於美景之中,也無心欣賞。然而,看着孩子一點點長大,從學會翻身、坐立,再到牙牙學語,當那聲軟糯的「媽媽」鑽進耳朵時,幸福感如同潮水一般瞬間將我淹沒,我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朋友見我如此細心照顧孩子,便調侃道:「你這麼疼愛孩子,倘若他長大後不聽話、不孝順,會失望嗎?」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結婚生子本就是件順應自然且幸福的事。愛孩子既是源自內心的本能,也是一種責任。從孩子誕生那一刻起,我們就毫無保留地付出愛,這份純粹的愛如陽光,一旦升起便持續照耀。

成為母親後,我也常常想起自己的母親,想起她的愛曾默默陪伴我走過成長的歲月,那些漸漸模糊的記憶,又緩緩地清晰起來。兒時冬日,天未亮透,母親就輕手輕腳起床,邊走邊穿衣服,着急忙慌地走進寒風刺骨的廚房。灶火燃起,映着她忙碌身影。早餐做好後,她到我床邊,摸我頭輕聲喚我,怕我着涼,快速幫我穿衣。廚房暖意融融,她已備好溫熱洗臉水和熱飯菜。

記得,我七八歲時,一個深夜高燒不退。當時醫院離家四五公里,且交通不便,父親又在縣城工作。束手無策的母親,果斷地按照父親教的方法,從藥箱取出退燒針給我注射,這是她首次打針,事後心有餘悸,擔心傷到我。小時候覺得母親無所不能,直到自己做母親後才懂「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的含義。

母愛不僅僅存在於我和母親之間,在家族中,這種愛的傳承也處處可見。就像先生的奶奶,即使年事已高,依然心繫子女。有次我去看望奶奶,她拉住我的手說夢到小姑不好,讓我打電話問問。小姑竟真的生病了。難道,母女間真存在心電感應?為打消奶奶疑慮,小姑與奶奶打了視頻電話。奶奶對着手機關切詢問,身體欠佳的小姑見白髮母親仍操心自己,強忍着情緒。耳背眼花的奶奶得知小姑「沒事」,想到自己做的荒唐夢,笑得像個孩子。

正沉浸於先生奶奶母愛的感動中,心緒尚未平復,又被朋友的資訊刺痛。朋友還未從母親離世的悲痛中走出來,字裏行間滿是哀傷:「唉,現在回家就想哭。看到老人家之前坐的地方空空蕩蕩……每次回家一進門就能聽到母親喊我的乳名。每當我開車準備離開時,對母親說:『阿媽,我走啦!』她就會說:『慢慢行,一路平安!』然後蹣跚地走到門口雙手合十,向天唸唸有詞……」雖然朋友的母親已永遠離去,但那些瑣碎卻溫暖的日常點滴、飽含深情的叮囑和無盡的牽掛,早已化作熾熱的母愛,深深烙印在他生命裏。這份愛會如影隨形,成為他餘生歲月中源源不斷的溫暖慰藉。

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裏,我們在母愛的滋養下成長、遠行。無論未來走向何方,遭遇何種風雨,母愛始終是我們心靈的避風港,是我們勇往直前的底氣。就讓我們帶着這份厚重而深沉的愛,心懷感恩,勇敢奔赴人生的每一段旅程,因為在身後,總有那如清泉般的母愛,潺潺流淌,永不停息,默默守護着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