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年輕人主理的餐廳。 作者供圖

方芳

上海里弄內的意式浪漫,會是怎樣的氛圍?車子在上海徐匯區一條里弄內鑽來鑽去,好不容易在一幢老房子找到小館子的招牌,招待我們的是一位漂亮女孩子Judy,還有正在忙碌着備餐的後廚Dennis。整個餐廳只有一個前台和一個後廚,兩個年輕人合夥幹起他們「兩個人的餐廳」,具備年輕人的思維和膽識,只有12個座位,預約訂座,沒有點菜服務,菜單是餐廳制定,代表了他們對意大利鄉土料理理念的表達。

店名「Semola」,意大利語是「粗磨小麥粉」,是意大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基礎食材,麵條、麵包、披薩都是來自粗磨小麥粉。大門口兩米高的橄欖樹,開放式廚房,圓弧形的天花,大面積米白色和點綴的海藍色,馬賽克小磚,陶土水杯餐碟,猶如置身意大利南部典型鄉村民居內,熏沁着的麥香,意式風味在一張意大利地圖上展開……「那不勒斯海鮮湯」「西西里烤茄子」「熱亞那土豆丸子」「羅馬式炖牛尾」「皮耶蒙特牛里脊」,多款的前菜、主菜、甜品,先後上枱竟有近十款,密密淺嘗,想記也記不住,意大利東、南、西、北、中每道菜都有地方名,滲着鄉土、質樸。重食材、輕烹飪、忠於原汁原味,是他們經營的核心。

唯一主廚Dennis本科大學修經濟學,如今竟然成為「揸鑊鏟老闆」,最初在中餐連鎖集團做產品組長,負責後廚培訓、集團菜單研發、供應鏈品質監控,及後遠赴米蘭,學習正統意餐,在學習和餐館實習期間,遊歷了意大利大小城鎮,品嘗過各地不同風格的土菜館,把自己學過的、嘗過的真實美味,帶回了上海。

Judy本科在美國讀食品科學,再到香港大學讀食品安全及毒理學碩士,一直擔任美食指南、美食科普和美食測評編輯,撰寫美食公眾號的同時,為多家上海米其林西餐廳策劃、運營社交媒體內容,從寫作到「捧餐老闆」,都是一種美好感受與分享。

家庭式小餐館,沒有門面、沒有宣傳,最初只在小紅書、微信公眾號宣傳,然而,今年開業以來月月滿座,一座難求。其實消費也不便宜,人均消費人民幣498元加酒水180元,Judy說︰「顧客多是20歲至30歲的女孩子,女生花錢在吃喝,男生則較少關注餐廳,注意力會放在買房、買車,娶妻需經濟實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