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香港馬灣島位於大嶼山和青衣之間,從青馬大橋經過時,若不是一座座高聳的住宅樓闖進人們的視野,沒有誰會留意到這樣一座小島。馬灣島歷史悠久,擁有不少古蹟和自然景點,但最近的全新旅遊地標「馬灣1868」,卻是最吸引市民和遊客前往的海島藝術社區。
拐過天后廟的飛簷,沿着灰白麻石階攀行, 老榕樹垂下氣根拂過斑駁的磚牆。3年前這裏還是荒廢的漁村舊舍,龜裂的灰泥下露出十九世紀的英式砌磚,窗框歪斜如老人脫落的牙床。
還記得疫情期間,那時還在馬灣住,和幾位鄰居朋友帶着孩子們將馬灣島各個地方走個遍,尤其是現址為「馬灣1868」的舊碼頭、天后廟一帶,孩子們好奇那些荒廢了的老屋,常常望着海水退潮後顯現的幾艘破漁船發呆,幻想着哪天這些漁船的主人跳上船,繼續朝着大海出發。
馬灣島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路的重要節點,連結珠江三角洲與東南亞、南亞等地的貿易往來。清朝政府1868年在馬灣設立海關,不僅為了保障航道安全,更是當時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這個新地標為何被稱作「馬灣1868」,原因顯而易見。如今,這座深紅色的古樸的天后古廟在眾多色彩斑斕的藝術小屋中,時不時地喚起人們對馬灣過往的回憶。天后古廟建於1857年,由疍家漁民興建,以供奉天后娘娘,是島上最早建立的廟宇。
每年農曆3月23日的天后誕,馬灣鄉事委員會均會於古廟前空地舉行盛大的傳統慶典,包括神功戲、舞獅及天后出巡等,吸引信眾和遊客,共同感受文化的傳承。
這座廟宇的歷史也見證了馬灣曾設稅關以遏止鴉片走私的往事,當年廟內珍藏的3個1886年香爐及兩塊中國海關於1878年及1888年所贈牌匾,則為這段時期的重要印記。
透過斑駁的樹影,古廟門前那對光緒年間的石獅彷彿仍披着硝煙。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的炮聲傳來時,島民正在廟埕晾曬鰻魚鯧魚。殖民者將不起眼的馬灣劃入不平等條約,紅毛官員乘着蒸汽船登島丈量土地,老漁民蹲在廟埕石階抽水煙,看測量旗插進祖墳旁的海蝕洞。
歷史的硝煙和老煙民的水煙最終隨遠去的漁船一起漂向遠洋上空, 而轉角處的咖啡館,拿鐵的奶泡覆在素坯陶杯裏熱氣緩緩上升,與門外嬉笑玩樂的情侶、孩童們構成一幅和諧的圖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