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民族遭受外來勢力欺侮時,多位著名的香港商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愛國心、桑梓情。霍英東在驚濤駭浪中守護國家物資命脈,包玉剛用萬噸巨輪載動赤子鄉愁,莊世平以金融之筆書寫忠誠,安子介借紡織經緯編織回歸藍圖。他們或出身貧寒,或起於微末,但同樣在民族大義面前展現出驚人相似的抉擇—當個人利益與國家需要衝突時,他們永遠選擇後者。

霍英東守護國家物資命脈

上世紀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戰爭爆發,西方對新中國實施禁運,戰場上我軍物資供給受到影響。當時不到30歲的霍英東帶領船隊衝破重重封鎖,將藥品、橡膠等戰略物資秘密運往內地。霍英東曾經憶述:「從1950年到1953年的3年間,我們幾乎晚晚開工,沒有一天停止過,白天要聯絡、落貨,晚上開船,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黑鐵皮、橡膠、輪胎、西藥、棉花、紗布……可以說什麼都運,但從沒有運過軍火槍械。霍震霆曾憶述父親霍英東所說:「希望國家好,我無怨無悔。」

改革開放後,霍英東捐建番禹洛溪大橋、興建中山溫泉賓館等,以實業助推內地發展。香港回歸祖國前夕,霍英東在全國政協大會發言時激動地說:「我在香港工作生活了70多年,和香港市民一起,經歷了多少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數十年堅持愛國愛港,受過困擾、吃過苦頭,我們將親眼目睹香港的主權回歸中國,親身經歷這個歷史重大時刻,當真是三生有幸!」

在中英談判處於膠着狀態的時候,一些香港工商界人士對香港前途感到不確定,打算撤資移民的情況下,包玉剛公開表達對中英談判的信心,堅定在香港投資。改革開放後,包玉剛與內地造船企業簽署協議,定製多艘船隻,推動中國船舶業走向世界。他對兒女說:「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不要忘記我們是中國人!」

莊世平金融之筆書寫忠誠

1949年,莊世平帶着借來的1萬美元創辦南洋商業銀行,該銀行後來成為港澳地區首先同新中國建立金融業務往來的銀行,打破了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經濟封鎖。改革開放以來,莊世平更頻繁往返內地,鼎力支持特區建設、為潮汕人的第一所大學汕頭大學奔走努力;晚年時,他更把自己一手創辦的兩家資產高達2,000億元的銀行無償交給國家。

從熱愛學習多國語言的青年到香港紡織大王,安子介始終將實業報國視為己任。他研發的「三經一緯」斜紋布,帶領香港紡織業走進高速發展的新紀元。1985年,安子介先後擔任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基本法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配合基本法的起草過程,開展一系列推廣和諮詢活動,匯集各界人士對制訂基本法的意見,先後向基本法起草委員會遞交了五十多份報告,為成功制定香港基本法作出重要貢獻;在香港回歸祖國後的過渡期,他擔任香港特區政府籌委會要職,以年邁體弱之軀,頻繁地奔波京港之間,聽取和反映香港各界人士意見,參與制訂各種方案和政策。他曾動情地說:「你是不是中國人?中國人就要愛國。」

他們的故事揭示了一個永恒真理:真正的企業家精神,從來不是冰冷的資本遊戲,而是將個人命運融入民族復興的洪流。從抗美援朝的烽火到改革開放的春風,從香港回歸的倒計時到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的新征程,這種精神始終在傳承。這種超越商業邏輯的家國情懷,這種跨越時空的赤子之心,正是對支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企業家精神的最深刻詮釋。 ●香港文匯報記者 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