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本欄由教大校長李子建領銜,教大資深教授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熱點議題、教育趨勢研究,以及教育政策解讀的觀察與思考。
近年來,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大模型技術在人工智能(AI)領域掀起了革命性浪潮。其核心的生成式預訓練(GPT)方法使AI首次在邏輯推理、知識問答、文本創作等複雜任務中展現出接近人類的表現。
然而,這類技術始終面臨一個根本性矛盾:其訓練和部署所需的龐大算力與高昂成本,讓大模型成為少數科技巨頭的「特權工具」,難以真正服務於教育。
AI「瘦身唔降智」
一方面,傳統大模型能實現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智能作業批改、多語言實時答疑等革新性應用;另一方面,動輒百萬級的硬件投入與複雜的運營維護開支,讓大多數學校無力承擔。
中國科技企業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生成式大模型DeepSeek R1,通過知識蒸餾與強化學習技術實現了「瘦身唔降智」的突破,首次令在普通家用電腦上部署生成式大模型成為可能。這種「輕量化革命」消解了算力門檻對智能教育發展的桎梏。
人人可獲取 教學資源更平均
這意味着,無論是直資學校的STEM實驗室,還是屋邨中小學的電腦教室,都能無差別地獲取AI能力。教師可透過本地部署的DeepSeek R1模型,在無網絡環境下快速生成適配學生水平的教案與習題;學生則能以極低成本獲得24小時在線的「AI教學助理」,為其實時解答學習中遇到的疑難點、提供寫作建議、出題自測等。
教師從「搬運工」轉型「建築師」
更關鍵的是,DeepSeek R1其開源特性鼓勵教育機構自主定製學科專用模型,例如將物理實驗模擬、文言文解析等垂直能力注入系統,形成易開發、可複製、可迭代的教育AI工具箱。這種「技術民主化」進程,正在將AI從教育奢侈品轉化為教育公平的基礎設施。
在這場變革中,師生角色亦被重構。作業批改、知識講解等重複性任務由AI接管之後,教師可聚焦於更高價值的創造性工作,比如設計思辨性課題,組織協作探究活動,逐步從「知識搬運工」轉型成「思維建築師」。
學生則需在與AI的交互協作中培養元認知能力,學會拆解複雜問題、驗證AI產生內容的可靠性、發現AI輸出的邏輯漏洞,並將AI產生的結果轉化為人文視角的洞察。這種「提問的藝術」正是應對不確定未來的核心素養。
隨着DeepSeek R1打開了輕量化低成本生成式大模型的「潘多拉魔盒」,一個人人可享智能教育的新時代正加速到來。當知識傳遞的功能被AI承擔,教育的核心價值將回歸創造力培育與人性啟蒙。未來的課堂不再是填鴨式訓練場,而是通過AI顯化思維過程、激發批判性思考的「元認知實驗室」。
●徐貫東教授
香港教育大學人工智能講座教授、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中心實驗室總監、教學科技中心總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