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趣可愛立體摺紙熊貓藏身於維港兩岸標誌性建築之中。
●側看熊貓裝置,維肖維妙。

一走進馬鞍山新港城中心,便能見到商場中央矗立着一隻巨型熊貓裝置,它高約七米、寬約十米,呈現着單膝跪地的起跑姿勢。這隻熊貓的雙目炯炯有神,直視着前方,似乎只待一聲鳴槍聲響起,便會起身奔向前方。由即日起至5月31日,內地當代著名跨媒體藝術家趙半狄以及著名藝術評論家及策展人杜曦雲,攜同該熊貓裝置「蓄勢待發」首度亮相香港。

「蓄勢待發」熊貓巡迴展覽,根植於趙半狄與「熊貓」長達三十年的不解之緣。杜曦雲介紹:「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趙半狄的作品便頻繁以熊貓為核心元素。『蓄勢待發』熊貓巡迴展覽並非偶然的靈感,而是其藝術生涯中一以貫之的創作邏輯的自然延伸——以熊貓為載體,構建具備自傳性質的雕塑語言,延續其對個體精神與時代脈搏的持續探問。」

杜曦雲進一步解釋,此次巡迴展更深層的創作動機,源於對當前社會情緒的敏銳回應。近年來,全球經濟低迷、秩序混亂,「躺平」、「擺爛」等詞彙的流行,折射出人們普遍的焦慮與低迷心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趙半狄選擇以「蓄勢待發」為主題,期望以藝術的力量逆勢而行——越是在消沉的氛圍中,越需要「逆流而上」的堅韌意志。至此,熊貓裝置不再是單純的自然符號,而是被賦予精神圖騰的意義,成為對抗虛無、喚醒生命力的象徵。

趙半狄表示,熊貓裝置的價值遠不止於「可愛」、「萌」等表層屬性,若只是追求視覺萌感,動物園中的真實熊貓已足夠動人,藝術家的使命則是賦予這一形象以人的精神與氣韻。趙半狄在塑造這個熊貓裝置時,拒絕空洞的口號式表達,而將個體的焦慮、掙扎與希望融入創作中。

他提及一個在香港布展時的細節,整個團隊成員席地而坐,互相分享心情,談及這幾年的不易,卻始終堅持做自己熱愛的事。這種真實的情感共鳴,也是趙半狄希望傳遞給觀眾的感受。另外,趙半狄還賦予了該熊貓裝置以文化的厚重感。這隻熊貓裝置不只是潮玩或流行符號,而是植根於人類文明脈絡的藝術創作。趙半狄從古代藝術中汲取養分,賦予作品歷史縱深感,使其成為連接傳統與當代的精神載體。

此前,這個熊貓巡迴展在內地多個城市已展出,問及此次來到香港有沒有什麼新的突破﹖杜曦雲表示,此次香港展覽的最大突破在於藝術空間的重構,不同於傳統美術館的「白盒子」環境,展覽選址新港城中心——這個日均人流量巨大的商業與交通樞紐,讓藝術真正融入公眾的日常生活。這種選擇背後,是對「藝術民主化」的實踐。商場內的扶梯設計,成為天然的「觀景台」,觀眾乘扶梯上下時,可從平視、俯視、仰視等多角度欣賞熊貓裝置,打破了美術館中單一的仰視視角,增強了互動性與新鮮感。

布展融入香港元素

趙半狄指出,布展過程中還融入香港元素,如中銀大廈模型、手工製作的紙熊貓等,形成「熊貓藝術」與「香港城市符號」的對話。這種開放性合作並非刻意設計,而是對當地創作者創意的尊重,最終構建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藝術場域。對於未來,趙半狄透露,自己將繼續探索充氣熊貓的更多可能性,開發不同動作與神情的熊貓裝置,讓這一形象持續生長。

另外,為了增添多元化的藝術元素,商場還邀得由香港摺紙協會創辦人陳柏熹率領的五人製作團隊,耗時近200小時,以「熊貓日常」為主題製作共5款15隻高30厘米的萌趣可愛立體摺紙熊貓,藏身於維港兩岸標誌性建築中,為「小熊來襲!立體摺紙萌熊展」增添活力。當中,團隊精心構思並製作5款可愛熊貓生活萌態並帶來不同寓意,包括「大口嚼竹葉食相」代表豐衣足食、「好奇仰首」代表蓄勢待發、「招手熊貓」代表招財招運等,分別藏身於維港兩岸標誌性建築之中,每晚更會亮起柔和燈光,還原聞名國際的璀璨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