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健樂)香港近年在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發展方面,成績斐然。財庫局副局長陳浩濂昨在一個ESG氣候峰會羅列數據指,去年本港發行的綠色及可持續債務總額超過840億美元,其中在香港安排的綠色及可持續債券規模約430億美元,自2018年起連續七年位居亞洲市場第一,佔地區總額約45%。
ESG基金數比三年前增136%
陳浩濂續指,截至去年12月底,香港經監管機構認可的ESG(環境、社會及管治)基金逾220隻,管理資產規模(AUM)約1.2萬億元,這意味着基金數量與三年前相比增加了136%,至於資產管理規模則增加15%,這些因素將鞏固香港作為亞洲可持續金融門戶的地位。
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黃淑嫻昨在同一場合表示,近年香港在環境保護與控制碳排放量方面,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包括香港已經於2014年實現碳達峰,而2023年的碳排放量已經較2014年減少約25%。此外,2023年香港的人均碳排放量為4.58噸,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另外,她表示香港碳排放三大主要來源為發電(約61%)、交通(約18%)與廢物(約8%),而現時來自上述三大主要來源的碳排放量,已經分別較2014年減少約32%、7%與10%。
爭取2035年不再用煤發電
另一方面,為促使香港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碳中和的策略和目標,黃淑嫻表示香港特區政府已經於2021年公布了《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的四大減碳策略,包括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與全民減廢。其中,在淨零發電方面,她表示香港爭取於2035年或之前不再使用煤作日常發電。
至於在綠色運輸方面,黃淑嫻稱,政府致力推動車輛電動化,目標是於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記燃油和混合動力私家車。此外,政府已於2020年成立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向基金注資共4億元,為推動香港減碳和加強環保的科研項目提供更充裕和對焦的資助。
由世界綠色組織(WGO) 主辦的年度盛會 「ESG Xchange 2025 : ESG 氣候行動國際峰會」昨日起一連兩日於香港舉行。今年峰會以「永續性、ESG與碳中和」為主題,獲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UNESCAP)、港交所、金發局、證監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UNEP FI)與數碼港等機構支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