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生掠影,一瞬萬象,留此一電,以記曾行。」在北京聯通西單營業廳的電報窗口前,俊峰將這段話寫下這段話寄給自己,此外他還發送了數封電報回到杭州老家。提及緣由,他透露,自己在過去沒有怎麼關注過電報這種通信方式,老家杭州在5月1日關停電報業務,借此緣由,他想切身體驗一下發電報是什麼感覺。所以他想向杭州的朋友們寄去特別的問候,同時也想給自己留存一份紀念。
俊峰大概在一周前便萌生了發電報的想法,為了讓這個環節更有儀式感與年代感,他在網上搜索了舊時人們發送的電報,並借助DeepSeek來模擬過去的寫法進行文案的編寫。
不同於如今便捷的即時通訊,發電報的流程頗為繁瑣。俊峰寫完電報大概耗時15分鐘,其間他的筆尖在紙面沙沙作響,彷彿穿越回了那個「車馬慢、書信遠」的年代。「小時候發消息都是秒回,但這次為了確保杭州的朋友能收到,我在網上把電報發送的流程研究了個遍,還提前十天就跑來營業廳踩點。」俊峰笑着說,「現在才真正懂了什麼叫『方寸電波載深情』。」
在填寫電報單時,0.14元一個字的計費規則也讓俊峰對「惜字如金」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特意了解到,在電報盛行的年代,幾分錢的資費對於普通家庭都是不小的開支,因此每一個字都要反覆斟酌,力求用最精簡的語言傳遞最濃烈的情感。儘管如今資費已不再是沉重的負擔,但撰寫電報文案時,他仍不自覺地代入到過去的情境中,每封電報嚴格控制在16至20字,「我更想通過這種方式,去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心境。也許未來某一天,電報真的會徹底消失,但這份獨特的體驗,會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