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尋桃花源——任建國中國畫作品展·杭州站」日前在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區開幕,100餘幅作品展現了畫家兼收藏家——任建國在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40年的跨度中,於「古意」與「今趣」的平衡中不斷推陳出新的創作軌跡,以及畫家本人在水墨領域探索出的「新寫意風格」。展覽將持續至5月11日,任建國表示,他的中國畫從傳統出發,融入現代因素,在「傳統的創造性轉化」語境中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茅建興 杭州報道
畫家兼收藏家任建國「再尋桃花源」2025年的江南巡展,於同月在浙江省博物館、中華藝術宮先後啟幕,是畫家繼2023年中國美術館展覽、2024年寧波美術館「鄉情篇」展覽後,又一輪國內巡展。
在中國歷代繪畫創作中,「桃花源」已成為繪畫史上溝通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的重要母題。「我的中國畫創作從傳統出發,融入現代因素,在『傳統的創造性轉化』語境中表達對美好生活熱愛的主題,謳歌人性中的善,也禮讚美好山川和自然造化……」任建國在開幕式上充滿激情地說。他相信這一切都如桃花源般美好,「就像我畫中的世界,來自家庭的美好和人生的豐富經歷是我藝術創作的無盡來源。」而本次杭州巡展涵蓋任建國自1980年代到21世紀創作的工筆重彩及「新寫意」作品,題材多樣,以「記憶重啟」「乘物遊心」「雲海聽風」「桃花依舊」四個單元呈現給觀眾。
描畫中國山川之勢
「記憶重啟」單元主要體現「憶」,展示任建國的人物畫和風俗畫。《冬去春又來》《十二山民》等畫中的人物,是畫家年輕時下鄉寫生遇見的巴蜀涼山漢族、彝族鄉民,體現出一種跨時間「重逢」。而《燕京四景之秋雨》呈現的正是任建國從小生活的地方。
「乘物遊心」單元主要體現「遊」,展示了任建國「人物山水」融合型題材的創作。《雲山鐘聲》《涼山風》等作品表現了畫家「新寫意」的筆墨結構所展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雲海聽風」單元主要體現「勢」,呈現任建國近年來常寫生的黃山、桂林、巴蜀和西藏等地的名山大川,以及畫家對中國山水品格的獨特感悟。《南河漁》《陽朔輕風日》等作品體現了任建國近年的山水畫創作新方向。畫家在筆勢、筆意及墨法中搜盡奇峰,再續北宋山水中的「勢氣精神」。
「桃花依舊」單元主要體現「居」。《晨醒谷南》《悠然見南山》等作品展現了任建國筆下怡然自得的山居生活。「菜園子」「桃花梅林」「屋舍」「人煙」等元素,無不體現出「桃花依舊」的山居暢意和創作者對理想生活的真摯嚮往。
策展人王萌介紹,在「記憶重啟」的人物畫中,畫家再現青春記憶與當下的跨時間重逢,這也是畫家後來山水畫創作中濃情桃源的情感來源。「乘物遊心」讓人群進入「遊動」的畫意狀態。「雲海聽風」展出的山水畫表現了畫家內心對自然奔騰壯闊氣勢的追求。「桃花依舊」則將人間煙火氣息填滿山水畫境,山居生活的自然精神和高蹈意趣在一景一物中流露。
捐贈犍陀羅灰石造像
任建國198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師從李可染、蔣兆和、李苦禪、葉淺予、劉凌倉、盧沉和周思聰等,現生活於悉尼和北京。1982年至2023年,中國美術館共收藏其8件作品。本次開幕式上,任建國還與妻子張莉向浙江省博物館捐贈了自己的5幅國畫,以及公元2世紀至3世紀犍陀羅釋迦牟尼灰石造像一尊;造像今年將入藏浙江省博物館。
「背着裝滿故事的藝術行囊歸來,畫布上未乾的顏彩還沾着異域的星光,收藏的器物仍留存着他鄉的溫度。但唯有站在家鄉的展牆前,才覺那些跨越國界的創作與尋覓,原來都是為了這一刻——將半生心血鋪陳在熟悉的土地上,讓文化根系重新扎進故鄉的土壤,聽每一件展品與觀眾的共鳴,都化作遊子與故土的絮語呢喃。」開幕式上,浙江省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紀雲飛致辭表示,任建國作為旅澳華僑,多年來在藝術創作與收藏領域辛勤耕耘、碩果纍纍,「他帶着對祖國的赤子之心、對家鄉的深情眷戀,選擇將心血之作與珍貴藏品《犍陀羅》無償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這份慷慨之舉、桑梓情懷,令我們無比動容!」他指出,《犍陀羅》不僅是一件珍貴藏品,更是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的生動載體。「它的入藏將不僅豐富我館的館藏資源,更為研究佛教藝術發展、文化傳承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浙江省博物館接下來還將成立「國寶回家」聯盟,對海外歸來的文物進行甄別、鑒定、保管,並開展相應展覽及活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