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的作品《齊物論》跳出世俗框架,提倡「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他摒棄了二元對立的思維,主張「物物平等、人人平等、人與萬物平等」,從而享受自在豁達的精神境界。據此,為以當代方式重新演繹並解構《齊物論》哲思,跨媒體藝術團體Machine&Art NOW主辦的「當代藝術×中國哲學」計劃「寐知」,正於中環凱倫偉伯畫廊舉行展覽「寐知·問物」,邀得本地漫畫藝術家利志達圍繞人生反思繪製全新作品,呈現繪畫與哲學的跨時空對話。
「寐知」由跨媒體藝術家梁基爵、作曲家羅穎綸共同策劃,邀請繪畫、聲音、形體、裝置和多媒體藝術範疇的藝術家參與,期望通過不同藝術媒介的合作,探尋莊子哲學對當代社會的啟發,同時以藝術重新詮釋和回應古代智慧。
談及「寐知·問物」的策展方向,兩位策展人說:「 儘管時代不斷急速變化,新科技與挑戰層出不窮,但人類對於存在意義的追問從未止息。我們相信,唯有真誠地活在當下,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點。」兩人將《齊物論》的哲思代入當前社會環境,轉化為14道探討個人價值觀、藝術、處世態度等的問題,並由利志達以其獨特的筆觸風格繪製全新作品,引發以圖像詮釋哲學文本的創作對話。
展覽將這些人生提問與畫作糅合,以當代藝術串連古代智慧,展現出藝術介入哲學的可能性和新視角。這些提問也涉及「非彼無我」的核心思想,思考語言能否捕捉無形的真理。在邊思索 「沒有我的我是怎樣的?」「界線存在於哪裏?」等問題的同時,邊感受畫作對莊子哲理的藝術詮釋,觀眾或許會感知內心,嘗試回答和反思策展人的提問,與莊子思想產生聯結。
「寐知」會於今年4月至12月分三階段舉辦一系列展覽、分享會、創作研究及展演。「寐知·問物」屬首階段展覽,直至5月20日;第二階段(7月至8月)的項目由平面延伸至動態影像;第三階段的內容(11月至12月)則融合多種媒介,最終為觀眾實現沉浸式裝置體驗。團隊希望與觀眾共同探索媒體藝術與科技應用的對話與可能性。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圖:主辦方提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