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快到了,先祝天下所有媽媽母親節快樂。除了祝福外,我們更應該多點關心媽媽,並關注她的健康,如果你發覺媽媽雙手因做家務而常常覺痛,就要留意是否患上媽媽手。到底什麼是媽媽手?如何紓緩症狀?這次邀請註冊物理治療師鍾惠文分享媽媽手的成因、治療和預防方法,讓媽媽可以快快遠離痛症。

■註冊物理治療師 鍾惠文

媽媽手,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又稱為迪魁文氏症(De Quervian's Disease)。這種情況是由於反覆刺激導致手背靠近拇指側的肌腱腔室腫脹,壓迫附近的肌腱,引發疼痛,限制大拇指和手腕的活動。研究顯示,30至50歲的女性更容易發生這種情況,特別是從事需要頻繁使用拇指和手腕的職業(如服務員、攝影師、廚師等)。

■可從小建立子女做家務習慣。

過度使用大拇指側肌腱引致

媽媽手主要是由於大拇指側肌腱(如伸拇短肌和外展拇長肌)過度使用所導致。這種情況常見於抱嬰兒、擠母乳和擰毛巾等重複性動作。隨着嬰兒逐漸長大,體重增加,且成長中的嬰兒活動量也會增大,這使得媽媽在抱持和照顧嬰兒時,手腕和拇指承受的壓力加大,從而使媽媽手的症狀變得更加嚴重。根據研究,媽媽手通常在嬰兒約3個月大時開始變得明顯,因為這時嬰兒的體重和活動量都會顯著增加,對媽媽的手腕造成更大的負擔。

■佩戴拇指固定護具可保護關節。

急性治療需長戴護具

媽媽手的復健治療通常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在急性期(紅腫熱痛)時,應充分休息並佩戴拇指固定護具(特別是夜間),能為不適的大拇指與手腕關節,提供保護,並每2小時冰敷15分鐘以減輕發炎,也可搭配透皮神經電刺激器(TENS)來緩解疼痛。在慢性期時,則可採用溫熱療法來促進血液循環,並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復健運動,包括:

肌腱伸展:手伸直,輕拉拇指向小指方向,持續15秒,重複5次。

關節活動:大拇指畫圈運動,順時針和逆時針各10次。

阻力訓練:用橡皮筋進行拇指外展及後伸的動作,增強肌力。

必要時可使用超聲波和衝擊波等電療來減輕發炎,並持續佩戴護具以保護手腕。如果症狀嚴重且經保守治療無效,則可考慮類固醇注射以緩解發炎,極少數情況下需手術鬆解肌腱。大多數患者透過適當休息、運動治療和物理治療都能改善,關鍵在於減少過度使用並遵循正確的復健程序。

■用橡皮筋進行阻力訓練可增強肌力。

注意疼痛警號 及時休息

雖然媽媽手不算重症,但若輕視症狀,可能導致永久性肌腱增厚或活動受限。物理治療師能進行專業評估,以區分媽媽手與其他腕部病變(如關節炎或神經壓迫),並制定個人化的復健計劃。若拇指根部出現刺痛或握力下降,應立即減少重荷並盡快求醫。

疼痛是身體發出的警號,媽媽手雖然常見,但只要及時休息和適當治療,絕大多數患者都能完全康復。預防勝於治療,預防關鍵在於調整姿勢、避免重複動作,並適度休息。最好避免日常過度使用拇指和手腕,建議每使用手腕30分鐘就休息一下。在這個母親節,祝所有媽媽節日快樂!願你們的手腕如同愛心般靈活,記得好好照顧自己。

自我檢測小技巧

想知媽媽有沒有媽媽手,不妨使用Eichhoff's Test檢測,方法如下:

●將拇指彎曲握入掌心。

●其餘四指包住拇指,握成拳【圖1】。

●手腕緩緩向小指方向彎曲【圖2】。

如果在手腕靠近拇指側出現明顯刺痛或劇痛,很可能就是媽媽手。建議進一步觀察以下情況:

●擰樽蓋、開門鎖等動作困難。

●按壓手腕橈骨莖突處有壓痛點。

重要提醒:上述測試僅為初步檢查,如需準確診斷,應請教物理治療師或醫生。

三招鼓勵家庭成員分擔家務

做家務是家庭責任之一,亦是對家庭建立歸屬感和促進家庭關係的方法。要鼓勵家庭成員分擔家務,在過程中建立能力感和自信,包括以下數招。

年齡分配:例如按孩子的年齡和能力,給予他們機會參與家務,讓他們體驗分享的樂趣。

興趣着手:例如家庭成員有興趣學習新電器,並教導其他家庭成員如何使用,可放手讓他們嘗試,讓他們感到為家庭作出貢獻,是這個家的一分子。

從小培養:要養成做家務習慣,必須從小開始培養,日積月累的付出,家庭成員更容易主動地分擔家務。

資訊來源:香港家庭福利會

(來源:《香港仔》P4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