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洲太平清醮昨日舉行,重頭戲包括飄色巡遊以及午夜的搶包山。其間,主辦單位展出機械人,吸引不少遊客打卡留念。作為名聞四方的香港傳統節日,太平清醮活動發展潛力巨大,而長洲的小島風光本身也十分迷人,透過系統性傳播當地文旅資訊,以及智能屏幕等科技的加持,能夠更有力推動本港旅遊發展。事實上,文化的塑造空間十分廣闊,傳統的習俗既可原汁原味直觀呈現,又可二次創作予人驚喜,善用科技帶來的傳播力、創造力與高效率,可以讓廣大群眾看得懂、聽得明,令文化變得更雅俗共賞,能夠與時俱進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內地春晚安排由科技巨企設計的機械人表演「扭秧歌」,引起輿論對科技賦能傳統文化的探討。舉一反三,透過科技具象呈現傳統文化的多彩風貌,是「文化+科技」的核心。回到香港,今年長洲太平清醮剛巧在內地五一黃金周期間舉行,「G1」Bobby機械人亦到長洲太平清醮盛會亮相,與現場不少市民及旅客交流,更與平安包山拍照打卡,並和傳統舞獅互動,現場人山人海。不過不少人提出訴求,希望有更多渠道了解長洲和太平清醮傳統的資訊。由此可知,旅客最需要的是完善的文化資訊,讓他們更深入了解長洲背後的故事。
截至昨晚9時,內地五一黃金周為香港帶來91.3萬人次內地旅客,超越去年黃金周五日假期訪港內地旅客總人次。現時社交媒體在推廣旅遊景點方面發揮顯著作用,然而正如部分旅遊業人士所指,社交媒體資訊氾濫,內容零碎,有部分更是不準確。此外,社交平台受演算法影響,推介景點往往大同小異,旅客一窩蜂擁到同一地點打卡,反而未能了解整個旅遊點的面貌,建議有關部門完善官方的旅遊信息平台,讓旅客更好了解景點信息與規劃行程。
太平清醮為長洲積澱深厚的節慶文化底蘊,不少影視作品以長洲和太平清醮為背景。現時許多訪港旅客喜好深度遊、自由行,往往需要更多資訊引導。他們大都知道太平清醮有搶包山比賽,卻未必知道包山的寓意是什麼;他們大都想一睹飄色巡遊的盛況,卻未必知道飄色巡遊背後的源流是什麼。這些都是值得系統搜集資料,通過不同渠道和方式演繹,展現當地豐盛的人文氣息與傳統色彩。一方面,今天社交媒體可供呈現內容模式多樣,包括照片卡通化、智能製作影片功能等;另方面,互動電子資訊設備更趨輕便多樣,例如內地鐵路部門在部分列車車窗加入發光器件,旅客一按鍵就可切換成智慧屏幕,了解列車和目的地資訊,科技感十足,並且能為旅客提供實實在在的便利,值得特區政府、旅遊發展局、船公司、業界團體參考,未來在合適地方加裝類似設備,向旅客提供所需資訊。
長遠來看,旅發局有必要考慮成立介紹香港景點與文化資訊的專責部門,組織人手集中運用資訊與科技渠道,積極以新模式推廣香港的傳統習俗與人文風采,鞏固旅遊支柱產業,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更可增強文化自信,講好香港故事,令各方朋友更深入領略香港的魅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