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紡織廠變身創研村 孵化多項農業科技吸港企
藍色的紡織印染廢水,透過染色鹽回用系統中的砂濾過濾、淨化後,就能轉變為清澈的純鹽水,又能再次用於印染。這台染色鹽回用系統出自新疆冠通科技有限公司,是溢達創研村孵化的創新科技項目之一。今天的科研成果來之不易,2020年香港服裝巨頭溢達集團子公司在新疆棉風波中,被美國粗暴地列入所謂的「實體制裁清單」,集團遂發奮圖強將紡織工廠改造為創研村。香港文匯報記者早前參觀,該村調動自身科創生態資源與行業鏈接,現時共有11家企業入駐,孵化多項先進農業科技,遠至香港的農業科技企業也有意入駐該村。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洪澤楷 烏魯木齊報道
在30年前,溢達集團為獲取高質量的新疆棉花,毅然來到新疆設廠產紗,保證高檔紡織品服裝的原料供應。經過數年發展,溢達集團在2013年研發出700支紗線,是當時行業的最高水平。在2017年,溢達在新疆昌吉建立了一個三萬錠的智能紡織工廠,並從歐洲採購多款世界頂尖的紡織設備。
不過,好景不常,在2020年遭美國無理打壓,將溢達集團旗下子公司新疆昌吉溢達紡織有限公列入所謂的「實體制裁清單」。
用「AI+機器人」精準去除棉花頂芯頂葉
在此情況下,溢達集團積極展開科技轉型,在原新疆溢達紡織有限公司的基礎上,將紡織工廠改造為溢達創研村,着重孵化農業科技、紡織服裝與新能源等領域的初創產業。
香港文匯報記者早前在溢達創研村直擊,發現已有11家企業入駐創研村,當中有不少創新項目。由於棉花擁有無限生長的習性,打頂可調節棉花內部水分、養分等物質的運輸方向,對棉花有明顯增產效果。來自深圳、如今落地創研村的緯爾科技有限公司,因應棉花生長特性,推出首款「AI+機器人」智能棉花打頂機器人,利用AI控制技術實現棉花頂芯頂葉精準去除。
機器人日打棉百畝 效率勝人力20倍
溢達集團新疆區總經理趙陽向香港文匯報表示,相比於人力摘除,該款機器人的效率是人力的20倍以上,一日可作業上百畝左右,大大提高採摘效率。
為避免紡織工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新疆冠通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染色鹽回用系統,透過系統過濾、淨化,將受污染的紡織印染廢水,轉變為清澈的純鹽水,然後再次用於印染。公司講解員向香港文匯報表示,紡織產生的工業廢鹽難以處理,通過該染色鹽回用系統,回收率高達60%,同時避免產生新的廢水。
趙陽表示,新疆農業條件優越,適宜融入自動化等科技輔助農業發展,惟新疆欠缺相關科技企業。因此,溢達集團在新疆設立創研村,吸引相關科技初創企業入駐,形成聚集效應。
他認為,溢達創研村不僅為創業者提供物理辦公空間,更希望調動自身科創生態資源與行業鏈接,為入駐企業提供增值服務。當中包括,創研村會為初創企業聯絡政府資源扶持、提供當地經商資訊。
人才方面,該村不僅與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等新疆本地知名高校合作,而且面向全國招募人才,促成人才與初創企業的匹配。
一年三次中亞行 了解當地市場
該村積極帶領農業科技與紡織服裝企業開拓中亞市場,在過去一年組織三次中亞行活動,當中更促成緯爾科技與哈薩克斯坦的棉花打頂機器人業務的相互接觸。本月創研村亦會帶領新疆紡織服裝企業參加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舉辦的烏茲別克斯坦紡織服裝面料展覽會,了解當地市場與准入條件。
趙陽透露,早前曾有來自香港的農業科技企業希望入駐創研村。該企業主要研究大豆與番茄在新疆鹽碱地的種植,研發團隊與育種團隊人才集中在香港。創研村為這家港資公司提供新疆本地鹽鹼地的相關信息;並將相關企業對接新疆農科院,促進雙方在品種研發方面的優勢互補。
評論